|
|
罗雪村绘
本报记者 何聪
马尾辫,大眼睛,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她靠回收废品攒起的学费勤奋读书,她自发在班级里组织了第一个“留守孩子小队”。她叫谭海美,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初一)学生。
独立自强
孝心照亮家人
这个笑容灿烂的小姑娘,经历却比别的孩子曲折。她3岁的时候,打工的父亲为救工友,被坍塌的广告牌铁架轧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12万元的医疗费让家庭债台高筑,母亲出走。生活难以自理的父亲,将小海美送到合肥郊区交由爷爷奶奶抚养。5岁起,小海美就开始跟着奶奶一起回收废品。她原本在合肥郊区漕冲小学上学,四年级后,因为学校每学期要收500元借读费,爷爷带着她回到乡下———六家畈镇读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谭海美已经知道一切要依靠自己。每天清晨,她早早地起床,打扫屋子和庭院,放掉饲养的家禽,有时还把衣服洗干净、做好早饭,吃过早饭便自己上学了。每天放学,她从不在外面逗留,抓紧时间回家,因为她知道爷爷还在田里干农活,自己快点回家多少也能帮爷爷做点事。平时,谭海美一做完作业,便帮爷爷捶捶背,有空还帮爷爷劈柴、做农活。
小小的屋子里,有海美的笑声。
成立互助小队
留守孩子友爱深
谭海美说:“其实我心里很伤心、孤独,和外表不一样,我不想让家人、同学看到我不快乐的表情,这样不好。所以,我就努力不表现出来不开心,尽量显得开心。”从城市回到乡村,谭海美的心灵受到很大震动。这里不少同学都是双亲在外打工,只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自己的亲身经历,使谭海美感受到,远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孤独。
胡月是谭海美的同桌,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家庭环境比较艰难,学习成绩比较差。因为是邻村居住,谭海美利用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与胡月交流,辅导她学习数学,交往中,两个小姑娘成了知心朋友。小海美想到,能不能像课外兴趣小组一样,留守的孩子们也成立一个互相帮助的小组,一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教师的帮助下,2004年,第一个“留守孩子小队”在她当时就读的六家畈镇养正中心小学成立了。它像一块磁铁把留守孩子孤寂的心吸引在了一起,凝聚在了一起。
建个专题网站
让更多留守儿童感受友爱
谭海美说,小队活动特别多,有的时候节假日可以约在一块,去那些孤寡老人家帮他们做点家务活,还有的时候他们可以到我家来,我们在一起学习,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爬山,到山上去玩,在课间我们可以去捡操场上的垃圾,可以环保嘛。
队员蔡青青因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而时常上学迟到,影响了学习,“留守孩子小队”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蔡青青家帮助打扫屋子、洗衣服、整理菜园等。
“在‘留守孩子小队’里,我们大家和睦相处,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做好事,我们彼此都感到很快乐。”小海美认真地说,“现在有的同学变得坚强了,碰到什么事都不哭,如果考得不好,会说下次再努力。”如今,六家畈镇初级中学已组织全校120多名留守孩子互帮互助。
而小海美还有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将来建一个留守儿童网站,让全国农村更多的留守儿童自由交流,感受友爱,远离孤独。
面对命运的挑战,谭海美报之以孝心、爱心和责任心!2005年10月,她应邀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儿童发展国际论坛”。这个12岁孩子的故事,感动了全国万千少年,今年1月,谭海美和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刘翔等人一起当选为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小海美说,她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老师。
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发送短信
对本版人生境界主人公发表评论;提供报道线索;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
发送手机短信(均不额外收费):移动用户:1510123015 联通用户:9510123015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8日 第五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