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巯嘌呤外包装。
本报记者 王淑军摄
本报记者 王淑军
3月27日上午,北京儿童医院收住白血病患儿的血液二科病房门前。听说是来调查巯嘌呤(qíupiàolìnɡ)紧缺的情况,十几位患儿的家长一下子围住记者,人人满脸焦急的表情,“前些年还好,就这两年,怎么一下子就没了。”“我儿子的药眼睁睁就要没了,可怎么办?”“你们可得给我们好好呼吁呼吁啊!”……
“真是十万火急啊。”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一脸严肃,语速很快地说,自去年起,该药经常断档,最长的一次断了3个月。“关系到白血病患儿的有效治疗,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患儿家长:“断了化疗药,等于断了命。”
该院血液科副主任张大伟介绍,巯嘌(6—M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需化疗药物,目前还没有可替代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在5至10岁儿童,占白血病患儿的70%左右。如果治疗及时,该病的治愈率达70%—80%。
“我们科每年确诊白血病患儿170名左右,70%属于这类患者,一般治疗期为两年半到3年,在不同的疗程内,随时要用巯嘌呤。”卢燕算了一下,包括病房用量以及已出院患儿来门诊复诊时的处方用量,平均每月在170瓶左右,每瓶100片。
“这个药前几年从来没断过货,这几年才出现这个问题。”卢燕拿出一份药房购入巯嘌呤药物的清单,上面列举着自2005年3月至今进药的详细目录。记者注意到其中出现了3次“大”的断档:2005年3月31日该院购入190瓶,直到2005年6月28日再进18瓶,这意味着其间近两个月断药;2005年7月进300瓶,一直用到12月7日,意味着近5个月内至少3个月断药;今年1月5日直到3月5日,分4次共进130瓶,病房用药(散药)还能维持,门诊则经常缺药。
“由于巯嘌呤是治白血病的必用药,断档使化疗无法正常进行,对患儿来说意味着前功尽弃,生命受到威胁。”张大伟说。许多患儿家长忧心忡忡:“断了化疗药,等于断了命。”因为前两次“大”的断档,该院原院长胡亚美院士两次写信给卫生部领导,卫生部领导两次批示,两次断档才得以接续。
这样的情况给患儿家长带来极大恐慌。来自河南开封的吴艳丽对此感受很深,她13岁的儿子2003年10月患白血病,在当地治疗两个月,来到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出院后定期复诊。然而,从去年10月开始,大夫告诉她医院没药了。“当时着急得不行,病不能耽误啊。”几经周折,吴艳丽托熟人从山东和河南总算购得10瓶,但她担心这药用完后,到哪里找?
生产厂家:因原材料缺少而无法生产
这个药为何紧缺?卢燕和张大伟介绍,该药以前还有几家药厂生产,但近几年只剩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一家生产。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负责为儿童医院采购药品的北京康联和华丽永正两家医药公司,证实了这一说法。北京康联医药公司负责为儿童医院采购抗癌药物,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好像是上海华联制药进行生产车间改造,以及缺少部分原材料而无法生产。
记者随即拨通了上海医药集团原料药事业部的电话,询问为何自去年以来该药在北京部分医院断档,市场如此紧缺?对方拒绝作出解释,不耐烦地说,如果不是买药,我们都不管。记者问是因为生产车间改造吗?“不知道”,对方挂断电话。半小时后,记者再次拨通该公司事业部的另外一部电话,这次是一位女士,记者提出上述问题,她同样拒绝作答。当记者说明身份后,她语气有所缓和,说是因为原材料缺少。记者希望能采访了解情况的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她拒绝提供联系方式,挂断电话。
专家推断:价格便宜、临床用量小是真正原因
经典药断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记者看到胡亚美院士写给卫生部领导的信中提到,巯嘌呤早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已有生产。近些年来,却是“药物无货,患者投诉”,而许多患儿正处于维持治疗期间,每天都需服用该药。
胡亚美在信中对包括该药在内的一些经典药的断档做了推测性解释:一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定价,价格便宜,每片0.44元至今未变。而很普通的钙片,每片价格都在一两元以上;二是该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工人身体有一定危害,劳动防护要求高,生产投入较大;三是这些化疗药物较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用量小。
卢燕介绍,据她所知,北京各大医院对巯嘌呤的用量基本在每月200瓶左右,其中以北京儿童医院用量最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也用一些,其他医院则极少。“北京的用量才这么些,全国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价格便宜、成本较高、临床用量少,可能正是厂家不愿生产的真正原因。”一位富有经验的医药行业从业者说,“这涉及政府定价、药品管理等多种因素,但毕竟人命关天,生产厂家不能眼中只有利润。况且成本再高,如此小的量能高到哪儿去?”
北京儿童医院3月6日和10日又购进300瓶巯嘌呤,可以维持两个月。用完后会不会又出现断档,卢燕心里没谱儿。“反正不能总指望领导批示吧。”她说。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8日 第十一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