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新华每日电讯》今年2月5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2月3日发表公报说,经初步统计,2005年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的话,未来10年内估计全球将有840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
世卫组织称,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坚持体育锻炼和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预防和减少患癌症的可能,其中戒烟尤为重要……因为全球每年因吸烟致癌死亡人数达15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度,桂林市区死于癌症有518人。其中男性340人,占31.37%;女性178人,占23.87%。2005年度市区新发癌症病例260人。
说癌色变的大有人在
当今现实生活中,要举例一两个癌症病人的例子不是很难的事。对癌症,也许听说的多了,人们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怪。但如果这种病真正落在身上,谁也不敢保证能从容面对。
长期从事癌症治疗工作的桂林市第五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刘振宾主任说,不能正确对待癌症,谈癌色变的大有人在。刘主任说,2005年6月他就经历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永福县寿城镇有位29岁小伙子患肝癌来住院留医,一直都想不开,因为他的弟弟2004年也患肝癌而死,而今怎么又轮到自己呢?结果趁家人不注意时跳楼自杀,令家人叹息不已。
今年2月,记者在某医院肿瘤科看到一位来自全州,有20年烟龄的中年男子,因干咳时间太久,怀疑自己有肺癌而住院。刚开始还是乐观从容,但3天后检查结果出来,确诊是肺癌时,他日夜都睡不着觉。才过了几天,他的状态完全是另一副样子,好像是另外的一个人了。
刘振宾感慨地说,癌症患者的思想工作,是很难做的。“癌症患者的诊断结论,一般是不告诉患者的,但有的病人家属不自觉告诉了病人,给病人造成了压力。”刘振宾同时举例说明,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有些癌症的治疗效果是不错的。比如有位姓刘的老人,1973年就发现有肺癌,但因为发现早,当年就做了手术,随后做了化疗,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位老年人已有78岁高龄,仍然健在。
“当然,有些癌症的确很麻烦。”刘振宾介绍说,比如原发性肝癌,是乙肝引起的,先发展成肝硬化(纤维化),最后形成肝癌。由于它是原发性,所以具有传染性。和别的器官得癌症转移过来的继发性癌症不同,继发性癌症没有传染性。对于肝癌而言,如果发现早,癌块在3厘米以下,又在肝部右边,可以手术,术后可活5年左右或更长的时间。如果癌块生长在肝部的左边,那麻烦就大,因为肝的左边血管最多,还连系着胆管,手术很难。真的到这样一步,多数都凶多吉少了。
记者和比较乐观的病人交谈,这些病人说,人啊,到了这一步,才知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公众的防癌意识如何?
正如世卫组织所说的,4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其中少不了要杜绝不良的嗜好。比如应避免过度吸烟喝酒,或者干脆就烟酒不沾,避免过度饮食刺激性的食品,少吃腌制品等。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防癌意识如何?记者对此问题作调查,以如今桂林市面上米粉为例,桂林人吃米粉喜欢要酸豆角、酸菜、酸萝卜、锅烧为配料。腌制的腊肠、腊肉和油炸食品在许多饭店大受欢迎。从医学观点看之,这些东西当中含很高的亚硝酸盐,致癌物质较多,偶尔作为调味吃些,可能无所谓,长期食之对健康就很不利了。但在记者随机采访中,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人并不多。请看这几个例子:
“卫生保健知识上说,吃这些腌酸制品太多不利于健康,有致癌物质,你知道吗?”3月12日早上8点30分,记者在某米粉店用早餐时这样问市民莫某。莫回答说:“吃米粉,没有酸豆角、酸菜,就没有什么吃法了!什么致癌物质?哪有那么多名堂?”也许自己还是年轻力壮,莫某并没有意识到食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
张某,现年27岁,某单位公务员,嗜烟酒如命。他和记者交谈时算了自己这样一笔经济帐: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月均有1600左右的收入。但每个月花烟酒钱就去了1000元左右。因喝酒,他有一次开车时翻了车,女朋友也因他嗜烟酒如命与他分了手,但他一直认为“烟养神,酒补骨,不喝不抽是白活不知福”。张某明明知道自己是在用健康作赌注,但并不准备戒烟,更不戒酒。
“其实,类似这样防癌意识淡薄的例子,你再用更长的篇幅去写,也无法写完的。不信你到餐馆酒店去看看,以烟酒为伴的人多得很。资料证实,中国16岁以上烟民占60%,说明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也不关注抽烟的危险性。”从事医务工作的蒋某说。
防与不防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则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没有不良嗜好。也有些人根本不在乎,属“不见棺材不流泪,但见棺材悔已迟”的类型。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下例子。
黄学珍,男,现年84岁,原是某局管理干部。饮食上长期习惯于半饱,不偏食、不抽烟喝酒。从年轻时到老年,都坚持体育锻炼,或散步或小跑、喜欢用脑,至今身体仍然健康。
梁某,男,某单位职员,好烟酒,个人一餐两瓶三花酒都曾喝过,酒量压倒许多酒友,被许多朋友视为“酒王”。他没有特别的体育锻炼爱好。尽管其所在单位每隔两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但仍然使肝病得逞潜伏,2004年发现有肝癌,同年去世,年仅49岁。
市内某医院医生彭某给记者说起这样一件事,道出他不抽烟的理由:辽宁日报2002年4月12日在“文萃”栏目曾以《吸烟与癌症间可能存在的新联系》为题,介绍一英国医的新发现,烟民体内血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的水平远远高于非烟民。这一发现对将来的癌症风险鉴定和癌症预防战略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也说明吸烟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但我发现,我们周围的医生中也有人抽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愚昧!”彭某说。
显而易见,健康真的出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就预防癌症而言,不但要有防癌保健意识,更要在行动上落实!”医生彭某这样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