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分库启动以来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卢先生在医院进行干细胞采集。王子恒摄
本报讯
(记者卢文洁)29岁的卢先生躺在南方医院血细胞分离室里,源源不断的鲜血从管子里输出再回流。采集出的造血干细胞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给了在另外一间医院等待的吴先生再生机会。昨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分库首例成功捐献者产生,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捧着鲜花和慰问金,感谢卢先生为广东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开了好头。
捐骨髓者在深圳工作
昨日上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分库启动以来的首位捐献者卢先生受到热情包围,尽管他一再说:“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捐献骨髓仍是“系统工程”,卢先生自本月22日入院,昨天还要在病床上躺5个小时才能完成首次造血干细胞分离。
卢先生现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1999年开始无偿献血,2002年他在献血时医生说献血同时可以捐赠骨髓。本来他还有所顾虑,但医生消除了他的疑虑,他填写了报名表。今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分库通知他,说他的骨髓和一位白血病人配型成功,小卢有点意外,但并没有犹豫。做医生的姐姐很支持他的选择,但哥哥就不是很赞同,身边有几个朋友知道这事,小卢打算捐献成功后回去说服他们也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住进医院后,卢先生积极为捐献做准备,为期5天每天要注射一支“刺激因子”,以利于骨髓里的造血细胞输送到外周血里。“除了有点口干,头晕,每天的感觉都和上班时一样。”经历了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必经的步骤,他昨天开始进行为期5个多小时的外周血采集干细胞。仪器将小卢的外周血抽出来,进行分离,取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后再回输到体内。如果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不够,还需要来一次采集。
“受者”是一位大二学生
“我也不知道接受造血干细胞的病人是谁,只知道他姓吴。如果见到吴先生对他治病有帮助,我愿意见他。”卢先生笑笑说。
卢先生的干细胞,被输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该院的血液科病房,23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小吴犹如盼到重生的希望。下午3时多,小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接受注射。
2005年,正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读大二的他查出病情,一个月后病情严重恶化,马上被送回中山三院接受联合化疗。如果不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他需要不断地化疗,3年存活率不超过30%。医院血液科主任黄仁魏主任帮他联系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总库,同学们帮小吴筹集数十万元的医疗费。好消息传来,十万分之一的幸运被他遇到,6个位点相合的干细胞志愿者小卢愿意为他提供无偿捐赠。
怀着希望接受移植前的治疗,现在小吴身体里的免疫细胞降到了最低,他将接受一份新的“造血种子”,顺利的话,2~3周之后,“种子”会长出新的细胞。像他这样接受无关供者捐赠的白血病患者,中山三院7例病人中有人已经存活了8年,目前还很健康。
“感谢卢先生给我再生机会”
“如果能和卢先生见面,我要感谢卢先生给我再生的机会。”小吴说:“等我走出病房,我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你的一点点血就能救一个生命。”
广东骨髓分库的血液病专家肖露露告诉记者,自2006年1月1日骨髓库正式接受对外检索以来,已有56位白血病人申请检索,其中12名患者配型相合者。
肖露露认为,广东人应该多捐骨髓,美国2亿人口有700万骨髓志愿者,而广东超过9000万常住人口,骨髓志愿者仅3000多位。而广东省白血病人以每年3000~4000数量新增,加上在海外60%的华人都来自广东,仅美国每年就有100名华人患血液病。“基因的相近性决定了广东人的骨髓更容易跟广东人配型成功,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这支队伍。”正在起草的广东省造血干细胞捐赠者管理条例要求,18~35岁体重55公斤以上,近期有健康献血经验的人,完全符合志愿者条件。有意者可拨打(020)83716845咨询。(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