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承诺]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二篇第七章
[基层调查]江西、吉林部分打工村
乡土人才荒
拷问新型农民从哪里来
半月谈记者 林艳兴 翟景耀
齐海山
建设新农村,资金也许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乡土人才。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村里都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分别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引申而来)。没有新农民,如何建设新农村?江西省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志坚的一席话,绝非杞人忧天,而直指一个关键问题──建设新农村的人才瓶颈。
劳务输出成绩单,人才流失忧心账
春日景和耕耘忙。半月谈记者来到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偌大的村庄罕见青壮年人的身影。吴木根老汉告诉记者:他们村户籍人口有900多人,现在有300多人在城里打工,村里20来岁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吴木根对半月谈记者说,时下,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在乡村严重短缺,就是诸如修筑水库的力气活,也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2004年,他不顾妻子、儿媳的反对,把20多岁、有经营头脑的儿子吴志坚叫回村里来。吴志坚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广东打工,当时已当上一个知名摩托车品牌的总代理。如今,吴志坚创办的纳米涂料厂年产值上千万元,他还担任村支部副书记,管理全村20多家村办企业。
但吴志坚却有新的烦恼。他说,国家现在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作为年轻人,真想在村里大干一场。他想搞现代农业,搞规模经营,一些人连大棚都不会搭,找个示范户还得从遥远的山东引进来;想搞村办企业,也要到外面找技术工。他说,有时候在村里甚至连找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成了村里孤独的年轻人。
半月谈记者手头有一份这个省劳务输出的最新成绩单:2005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649万人,比2004年增加44万人,增长7%。这个成绩单,又何尝不是农村青壮年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账?半月谈记者根据江西省有关统计数据匡算,江西16~30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实际上只有500多万人,除了在校学生,江西农村几乎没有16~30岁的年轻人。
农业科技推广和基层组织出现断层
周树学是吉林德惠市郭家镇郭家村9社农民,家里有4口人,22岁的儿子已经在外面打工多年。谈到新的农业科技,周树学说:家里这点地我们老两口就能维持了,人老啦,不想冒什么风险,也不想再费那个力气。那些新知识、新科技,就是让我们学我们也弄不明白啊。
吉林农安县前岗乡宣传委员孙洪举认为,农民的小农意识目前还比较强,尽管温饱问题解决了,但是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当多的农民还是文盲和半文盲,精神文化生活、法律意识还处于落后状态。吉林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恒对半月谈记者说,榆树市20~40岁的年轻农民多数出去打工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非常少,而且后劲也不是很足,这种断层非常可怕。
许多基层干部更为担忧的是,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发展党员都面临一个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榆树市泗河镇党委书记党立新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有高中文凭的干部很难。
榆树市红星乡宣传委员孟宪锐认为,现在乡村政府里面年轻人太少了,就连团支部书记都是45岁以上,整个班子的整体老化造成很多工作按照老路走。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倾力储备和培训新型农民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多年来各界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开药方中少有的共识之一。江西省委农工部综合处处长廖志斌说,建设新农村,无论是资金还是观念,都离不开农民进城务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进城务工本身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问题是,现在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并不一定都是农村剩余的,有相当部分是农村急需的。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指出。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说,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
留住人才,更需培训人才。吉林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必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对农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法制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尹小健说,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民工的制造业技术培训,实施了阳光工程,但培养方向多为产业工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相对缺乏,特别是一些农业专业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的涉农专业纷纷改名换姓。他建议,应该对此予以纠偏,对涉农专业及其就读人员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如保障就业、保障最低工资等;国家还应在就业、资金、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务工有所成就的农民工、学有所成的大学生返乡创业。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工作,但这些人进村只是零星的火种。更重要的是,要让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逐步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向农村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