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春季,南京人有吃野菜的习惯,但不少南京人却抱怨,在菜场里卖的野菜价高且味道不正。这让一些市民不禁打起了在户外公园寻“野味”的主意。
日前,记者从南京6大公园获悉,每天至少有千人拿着工具,进园寻“野味”,公园平均每天有千余平方米的植被被“挖菜族”破坏。 野菜价格太高市民喊贵
“市场经济是很透明的,买的人多,卖的人少,价格就自然上涨。”南京白云亭市场管理员对记者说。
一位菜场徐姓管理员对记者说,南京人在清明前吃野菜已成风气,而野菜供应相对有限。这就使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不太值钱的野菜,价格一路走高,悄然成为了“高档菜”。“像枸杞头批发价就在22.2元;马兰头零售价格在2元左右,而香椿头价格更高,批发价就在1213元/斤,零售价高达25元。所以,除了交易市场中一些高级宾馆、餐厅、酒店成批订购外,市民购买次数并不多。”据白云亭管理处人士表示,每天来宁的野菜量在10吨以内。 “高价野菜”吃不出“野味”
“一盘野菜价钱甚至超过一只鸡的价钱,花了大钱,但却吃不出野味。”一位家住下关的陈先生向记者抱怨。一位从安徽来的菜贩解答了市民的疑惑。他边从运输车中抬下一箩箩野菜,边向记者透露:“虽然对外宣称这些都是野外长的野菜,但78成都是经过人工培育。真正野生的野菜市场中并不多见。即便真有一些品种为土生土长的野味,但经过45小时的路途运输,野味也大打折扣。
专门研究蔬菜种植的南农大园艺系郭教授向记者表示,南京市场中的至少有7成野菜为人工“饲养”。“正常野菜生长周期至少在2个月以上。如果仅凭天然供给,根本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农民为了降低采摘成本,野菜走进了大棚或在一些非耕地集中种植。”郭教授表示。 挖菜市民“挥刀”公园
在红山动物园,记者往大红山上爬了一会,就看到一位大妈手上拿了捧荠菜花,还在不断向草丛里张望。记者上前一问,大妈很热心地介绍说:“农历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是风俗,现在还没到呢,不过听说吃了能明目治头晕,平时吃吃也挺好的。”大妈一边介绍一边往草堆里找着,“现在山上不好找了,挖的人太多,可能平地里还有些”,大妈说着就连根拔下几株荠菜花。
记者和大妈正聊着,旁边几位晨练的大爷大妈纷纷来打招呼,大家向记者介绍起红山上的野菜,有荠菜、野蒜、马兰头、菊花脑、蒲公英、野雪里蕻、枸杞头、鹅肠草……几位老人随便一数就有七八种。“冬天那会儿野雪里蕻可好吃了,摘回去腌一下,比买的香多了,我们晨练完每次都挑一点”,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么一聊,几位老人也无意晨练了,纷纷拿出塑料袋聚集起来挑野菜。记者看到,有些野菜是掐嫩芽,有些就得连根拔了,特别是野蒜,一拔就是一丛,地上立刻就出现一个洞。一位70岁的大妈为了采枸杞头爬到没有路的山坡上,记者赶紧过去扶住她。
在清凉山、国防园、莫愁湖、紫金山、中山植物园南京5大公园,记者也都看到拿着塑料袋到处挑野菜的人。 日均损坏绿地千余平米
“前阵子山上的蒲公英基本都被挖完了,带剪刀、铲子来挖的人都有,我们不让挖,可管也管不住啊”,清凉山公园园林处工作人员无奈地对记者说。
红山动物园园林处的刘副科长告诉记者:“挖野菜的主要是凭老年证出入晨练的老年人。现在公园发动了全园100多名工作人员,只要看到挖野菜的情况就制止,但每天估计还是有几百人在挖野菜。”红山动物园的园林员工为记者算了笔账,每天有300人在红山动物园挖野菜,1人至少要挖1平方米野菜,1天公园就等于损失300平方米的绿化植被,1个月下来就是9000平米。并且野菜一年四季都有生长,这样算下来,公园因为这个原因的绿化损失量就非常巨大了。据公园一位负责人透露,一年仅补种植被就要花几十万元。
“他们经常拿着金属制的工具,很容易就破坏了覆盖在土壤上的植被。而植物园中的一些植被是有价值的。”南京中山植物园一负责人表示。该位人士并未透露具体损失情况,但却表示:“南京人一味寻‘野味’,私挖私采造成的损失不是小数目。据统计,被调查的6大公园,每天有千余人次市民前来挖野菜,工作人员保守估计,平均每日要损坏上千平方米植被。如补种或挽救,每平方米要花费56元。一个月仅被访的6家公园就要花上近20万元补种成本。
中山植物园管理处任副处长表示,小小的野菜可以起到固定地表层水分、固定土壤、净化环境等作用。大量采掘,严重的将引起区域性生态失衡。
“如挖野菜导致了以上负面事件的发生,那么经济损失就更难以估算了。”任副处长表示。
开辟野菜专区供采摘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郭教授表示,市民在户外寻野味,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公园仅用管理员看管模式禁止市民采摘,效果不一定有效。这就必须用疏导方式解决。一些公园可以开辟野菜密集的专区,供游客采摘。
而中山植物园管理处任副处长表示,开辟“采摘专区”是否可行有待商榷。因为在南京近郊公园挖野菜是有风险的,城市环境污染比较大,加之一些野菜常伴随着毒花毒草生长,很容易引起误食事件发生。所以建议园林部门挂出醒目牌子,劝导市民从健康角度出发,不要在户外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