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国际通用的新闻发布手段,新闻吹风会虽然在我国的外宣工作中才刚刚起步,但效果已彰
吹风会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时捷报道 “每次听中国的报告里都会说都有20年以后的计划、50年以后的计划,对于西方政府来说,只能做四年、五年的计划。 我想问的是关于改革、政治方面,您觉得共产党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计划?还是他们要永远领导中国?”
在3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吹风会上,葡萄牙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桂松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如此发问。李忠杰后来对《国际先驱导报》回忆,那是全场最尖锐的一个问题。
但是李忠杰此后的回答把全场记者逗笑了,他说:“我想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政党总是想执政,而执了政以后,也总是想继续执政,这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不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一场吹风会后来被媒体描述为“中共党史专家给外国记者上形势教育课”。国务院新闻办准备今年不定期召开吹风会的尝试也由此而始。
场面活跃出人意料
这场吹风会吸引来了19家国外媒体的记者。吹风会之始,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反复对境外媒体表示,“提问的气氛可以活跃一些”。
“开始可能大家心里都没什么底吧,不知道境外媒体的记者对这个感不感兴趣。”一位在场的国内媒体记者回忆说:“当时我已经准备好了,如果外国记者不提问,我就主动站起来提问题。”
但随后现场的活跃程度显然出乎不少人意料,“和谐社会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没有一个时间表?而且它跟统一中国有没有关系?”“中国收入差距很厉害,有没有可能用以前的理论,比如说用“三个代表”思想或者最近的一些理论加以解决?”“每个国家都希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为什么中国恰恰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问题?”由于提问的记者过多,原定一小时的吹风会延长到了近两个小时。
“表现可得80分”
李忠杰面对记者连珠炮一样的提问并没有感到紧张,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前年国务院新闻办也曾经组织过一次类似的新闻吹风会,主要由他向国外媒体解答“三个代表”的相关问题。“前年的场面也不错,不过由于主题不同,今年外国记者的提问更加深入和具体,显然他们对中国的情况也非常关心。”
李忠杰表示,虽然事前都没有准备,但是当天也没有非常“出乎意料”的问题。“我就是把我们的政策、考虑解释给外国记者听。只要他们提出的问题,我都会尽量准确和得体地去回答。还有就是回答过程中要平等、平和,要让人容易理解。我经常在回答中举出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想法作为例子,就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
李忠杰当天的表现事后得到了在场记者的一致认可。吹风会结束后,仍有不少记者围着李忠杰继续提问。赵磊给这场吹风会打出了“80分”的高分,他认为无论是场面的活跃程度和问答的质量,都是一般的新闻发布会很难见到的。“唯一的缺陷在于,由于没有配备翻译,国外记者半生不熟的中文很难让回答者明白他们的意思。”詹宁思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认为李忠杰对我有关拆迁的问题答得很好,但是我之前提问‘现在党员入党之后的责任和权力有没有什么变化?’时,他可能没有明白我的话,有一些答非所问的感觉。”
政府公关“加速器”
桂松和詹宁思都对李忠杰当天的表现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但是他们对李忠杰身份的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别。桂松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觉得政府组织一个不属于政府的人来开吹风会是不合适的,虽然专家谈的会比政府官员好很多,但是我们不能根据他的话来写新闻。”而詹宁思则一直称呼他认为“聪明、有主见”的李忠杰为“党的代表”,他表示,并不十分清楚李的身份和他出席这场新闻吹风会的定位。
对此郭卫民解释说,“李忠杰教授既是党的官员,又是研究党政策的权威专家,参与了大量文件的起草工作。这些背景情况我们都已经在给国外记者的通知里提到了。”他表示,国务院新闻办将进一步研究改进新闻吹风会这种新的尝试。
清华大学一位媒体研究专家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新闻吹风会在国际上是政府和媒体关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发布重要的讯息、阐释政策、或者是预告一些活动。以美国政府为例,他们在每一项重大政策出台前后,或者在外国记者俱乐部请相应的政策制订者、国会议员来和媒体见面,通过媒体和他们的互动,美国政府公关学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向媒体提供有效资源的重要方式。
这位学者认为,吹风会是中国新闻发布制度中的一个“加速器”,一方面能够增加西方记者对于中国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这样的吹风会,了解西方媒体的认识与中国现状之间的区别,“沟通是解决分歧和争议的最好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