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是“十五”末期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的高校,面对国内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激烈态势,贵州大学怎么才能迎头赶上?贵大人只有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人才和生产新知识两大中心任务,通过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新知识,走科研兴学强校之路,积极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才能不负全省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科研工作增添活力
“十五”期间,贵州大学着眼于新世纪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改革中谋求学校出路,在创新中实现科研工作的发展。促进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是保证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的必要条件,新贵大组建以来出台了《贵州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贵州大学博士住房分配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投入上千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筑巢引凤”。仅2005年就投入670万元,顺利引进了国外留学博士及高层次人才49人、硕士135人。出台了《贵州大学教职工培训暂行规定》等文件,2005年投入专项资金近400万元资助209名专职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建立了“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新机制,聘请了国内外、省内外若干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政府领导短期来校承担科研工作或举办学术讲座,大大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现有教授265人、副教授674人,博士140人、硕士86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省管专家5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2人,获“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人。同时,还选拔培养了200余名学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学科建设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依托。”贵州大学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和科研机构,凝练学科方向、扶优扶强,使“小军团”作战向“大军团”作战转变。目前,贵大本科专业已达101个,着力建设了18个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分别增加到9个、132个。学科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逐步促进了贵大产学研的结合。建立良性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贵大出台了《贵州大学科技开发及成果推广管理暂行办法》、《贵州大学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最高奖励金额可达2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加科学研究并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的热情。目前,学校正积极制定《贵州大学“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贵州大学科技创新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等新管理制度,加紧完善《专职教师/科研人员科研工作量考核暂行办法》、《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管理规定。改善科研条件促进创新。新贵大组建1年多来,投入67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先后落户贵大立项建设;13个专业实验室也通过了省级评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及校园网的建设,提供了一个高效、便利、迅捷的工作平台,为加快科研创新步伐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创新。贵大推行项目组长负责制,对项目进行招标,并实行“科研人员自主择题、项目组长自由申报、项目组成员自由组合、评审委员会择优确定”的新管理办法,激发了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工作热情。学校围绕国家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校地、校企全面合作新模式。新贵大组建以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项目111项,签署合作协议或合作意向书30余项。仅2005年,便与贵阳市、茅台集团等签署了校地、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1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举行大型产学研合作活动6次,达到了“企业获效益,教师有成果,政府出成绩,农民得实惠”的“四赢”效果。贵州大学通过以上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积极构筑了科技创新平台,充分激发、释放了学校科研力量。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4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868项,获奖131项,获发明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编写教材137部,发表学术论文6231篇。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
工业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增效社会获益
贵州大学将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抓住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加大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材料工程领域,贵大的多项研究成果在海尔、海信等多家企业获得应用。于杰教授(特聘)、何力教授、罗筑教授等,依托“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系列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新增工业产值近3亿元,军用弹药包装专用材料还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梁益龙教授等研制的微变形齿轮材料被大面积推广使用,张金柱教授的“转炉出钢过程中铁合金在钢包内与钢液作用规律的研究”成果在水钢集团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在机械工程领域,谢庆生教授在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研发项目支持下,已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获得突破,贵州省“十五”期间的制造业信息化3010工程以贵大的技术为依托,新增产值将超过100亿元。梁益龙教授主持设计的大型燃油退火炉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在绿色药物工程方面,宋宝安教授领导的精细化研究中心先后成功开发了十余种农药新品种,创经济效益10亿元,为学校创收300多万元。在863计划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下,筛选出广枯灵系列新农药,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成为国内农用杀菌剂主导产品。研究发现一种新化合物————病毒星,已通过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验收为优秀。黄荣茂副教授创制的绿色农药“抗病丰”是2004年“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算机学院陈笑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省内多项重要软件开发任务。他们承建的贵阳12333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劳动保障咨询平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考察该系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2年1月,吴邦国同志考察该团队建设的贵阳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他们还建设了贵州省烟叶收购管理信息系统,为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建设了国内首家网上出版内容监测系统,为省人大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信访管理信息系统。理学院朱云勤教授、马武权教授与贵州西洋肥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贵州大学西洋肥业技术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贵大勘察设计大师马克俭教授的预应力钢网格结构等技术在10多个省区大面积应用,在国内建筑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贵大在采矿、磷化工、电力、能源土地规划等方面,广泛开展了横向联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科技服务“三农” 真情永驻百姓心间
贵州大学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抓好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近5年来先后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贵州科技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戴保威教授主持培育成8个杂交玉米新品种,平均每年推广面积40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面积达8000余万亩。钱晓刚教授主持“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还草试验示范研究”项目,累计直接经济效益为1322万元。果树专家樊卫国教授领军的贵州大学喀斯特果树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他们针对柑橘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产,使8000余户农民直接受益。张庆勤教授开展了小麦抗病性遗传研究,发现两个抗条锈病新基因,该成果2004年转让给河南金粒种业股份公司,培育成的超级小麦品种将有望在我国适种麦区推广。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金道超教授组织国内、外同行专家,对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的景观价值及昆虫资源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基本查清了各个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确立了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基因库的基本理念,相继出版了《茂兰景观昆虫》、《习水景观昆虫》、《赤水桫椤景观昆虫》和《梵净山景观昆虫》等研究专著。赵德刚教授等开展了文冠果、天麻等药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调控的基因工程研究,并进行了水稻、烟草、杜仲和玉米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贵州大学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专家们凭着执著的情怀、扎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黔中大地上广大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基础研究百花齐放 生态建设研究成效显著
贵州大学历来重视和支持基础理论,积极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在国家和贵州省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学校在药物化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宋宝安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绿色农药先导发现”项目,陶朱教授主持开展的“[Co(N5)CI]2+配合物化学的研究”项目,俞建教授等的“Nash平衡点集和若干非线性问题解集的稳定性”项目,都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吴贤熙教授等开展的“热法炼镁反应及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成果被高校教材《轻金属冶金学》等采用,被徐匡迪院士等引用。傅兴华、刘桥、秦水介等教授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李祥、李坚石等教授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成绩。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选题上,贵大重点研究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与贵州有关的重要课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先后获奖近80项。申振东教授的《城镇化透析》科研成果,已成为贵州省某些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李建军教授的《中日两国青年女性自杀问题的比较研究》一书也获得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学校还建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两个人文社科基地,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博士及科研骨干,为贵大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贵州大学积极配合“生态立省战略”,加强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朱立军教授主持的“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项目,初步构建起碳酸岩风化成土作用的理论框架。赵元龙教授等发现的凯里生物群,与云南澄江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是研究5亿年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喻理飞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恢复了15000亩优良生态地,受到了国家林业部的表彰。宋建波教授开展了岩溶工程地质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其承担的“大射电望远镜(FAST/SKA)贵州台址普查及相关环境研究”是目前在研的代表性项目之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世纪第一个全国科技大会的胜利召开迎来了又一个科学的春天,贵州省“‘十一五’科技规划建议”为贵州大学显身手、作贡献、促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站在新起点,贵州大学正着手制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科研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使贵州大学成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的科研基地,努力将贵大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续写百年贵大新的辉煌!(韩卉:贵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宋宝安:贵州大学副校长) 作者:韩卉宋宝安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