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新华社28日电 28日,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任务的考察队员乘坐“雪龙”船于28日凌晨1时45分返回上海民生港码头。一些少先队员在欢迎“雪龙”南极科学考察船返航仪式上欢呼。(新华社发)
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船于28日凌晨抵达上海民生港码头,历时131天的此次南极科学考察行动全部结束。
第22次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在长城站及其周边地区、中山站及其周边地区、南大洋、格罗夫山地区执行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同时,为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的具体实施及“十一五”极地考察规划做相关前期准备工作。
此次考察队由144人组成,在为期131天的时间里,完成了30多项度夏科学考察、8项后勤保障和接送我国政府代表团赴长城站、中山站及其附近地区考察访问的任务。其中,“雪龙”船两次往返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和中山站,4次穿越西风带,考察期间总航程达22700多海里。
2005年11月18日上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民生港码头起身赶赴中山站。11月下旬,25名队员乘飞机分批前往长城站,开始了探索南极大陆的新征程。
2005年12月18日凌晨,经过31天的海上航行,“雪龙”船顺利到达距离中山站12海里外的陆缘冰。经过5昼夜奋战,完成了中山站度夏考察和格罗夫山考察急需物资和设备的卸运,为此后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12月24日至2006年2月19日执行的格罗夫山综合考察,共搜集陨石5354块,超过前三次考察收集陨石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我国科学家发现的第一块月球陨石;开展了测绘和地质调查,完成了普里兹湾地区1∶50万地质图的野外作业;获取了反映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及冰盖进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安装了11个永久性卫星地面角反射器,将为研究冰流运动、冰貌动态变化过程的遥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面控制。
大洋考察首次在南印度洋西风带开展了跨越32个纬度、40个经度的调查作业,收集了400多万平方海里的大洋观测数据和样品。普里兹湾调查奋战10昼夜,取得了埃默里冰架外缘和4个纵向断面的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和环境的高质量数据和样品,获得了罕见的底栖生物种类,在埃默里冰架入流和出流2个重要位置进行了25小时定点连续观测,取得了冰架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资料,试验了新的渔具渔法,为我国磷虾商业性捕捞及开发进行了前期调研。
在长城站,完成了国际GPS联测、无冰区生态地质调查、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气象常规观测。完成了长城湾码头工程勘察、老建筑设施处置勘察、6000平方米建筑设施涂装工程、供水系统改造工程。
在中山站,首次利用直升机完成了对拉斯曼丘陵地区的航空摄影测量;恢复了中止6年的地球重力固体潮观测研究;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取得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1年的完整观测数据;通过中澳合作,在中山站和戴维斯站周边较大范围地开展了企鹅、海豹聚集地粪土层沉积采样工作;完成年度国际GPS联测、地磁、臭氧、海冰、气象等常规观测。为满足“十五”能力建设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在中山站站区进行了1∶500地形图的精确测绘;确定了“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中山站高频雷达天线阵和油库场地选址,开展了工程建设必需的地形地质调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月12日下午至13日凌晨,应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请求,为救助其被困在冰盖上的飞机,中山站派出两架直升机和12名队员,奋战10小时,飞行1200公里,完成了运送航空煤油的救助任务。
期间,由于中山站外围大量冰山堆积,冰山内浮冰严重,如何把“雪龙”船上的200多吨燃油及相关物资运到站上,一度成为一道难题。2月初,中山站持续了近一个星期的狂风大雪天气转好,聚集的冰山丛中出现通道。考察队抓住有利时机,决定立即实施小艇运油方案,经过5天奋战,把200多吨燃油及物资顺利运到中山站。同时,把在中山站堆积多年的近200吨垃圾和废油等全部运到船上,以实际行动保护南极环境。
本次考察队有12名女队员,她们与男队员一道坚守在各自岗位,为完成各项考察工作做出了贡献。
2月24日上午,顺利完成各项度夏考察工作的队员全部撤离中山站,留下的18名越冬队员将继续完成各项越冬考察任务。
2月26日上午,“雪龙”船一声长鸣告别了南极,踏上“回家”的行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