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本来应该是美好生活的开始,但是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一些孩子一生中长久保留着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快乐记忆。
年仅20岁的晓夏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主动找到记者说,之所以要讲自己的故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要像他。他反复请求记者:“请呼吁家长和老师,好好爱你们的孩子,不要让不适宜的教育成为孩子一生的梦魇。”棍棒:家庭阴影
“我每天都在想着生与死的问题,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深深的恐惧。”第一眼见到晓夏时,很难把眼前这位略带腼腆、非常有礼貌的小伙子与患精神抑郁症的病人联系起来。可是,随着话匣子的打开,晓夏内心世界的那种恐惧感和疲惫感让人感到担忧。
从3岁开始,罚站、练琴、挨打就像家常便饭,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一直深深地烙在晓夏有关童年的记忆里。晓夏的父亲曾是济南某部的军官,现转业在政府部门工作;母亲也是军人,一直在部队医院工作。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父亲在晓夏3岁时就让他学习小提琴。“每天要站着拉琴两三个小时。有一次,我不想拉琴,父亲抄起一支铅笔朝我的颈部打去,在我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印记,现在还能看到。”晓夏说。
“三四岁时,爸爸让我学游泳,把我扔在游泳池里,我感觉快淹死了,从此以后做梦经常喘不上气来。”说起童年往事,晓夏的双手一直在不安地揉搓。因为小时候淘气,他曾被父亲关在黑暗的柜子里。每当回忆起来,那种恐惧感一直萦绕在心头。
也许是晓夏的父母当时太年轻,他们忽视了晓夏敏感、胆小的心理特质。晓夏说,在他的记忆中,父母在他小时经常吵架,很少与他交流。家庭关系经常大起大落,让他觉得很受伤害。
记者感言: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即使是恨铁不成钢的打骂,即使是没有原则的溺爱,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字———爱。晓夏的父母并不是不爱晓夏,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像晓夏这样的悲剧现在还在一些家庭上演着。体罚:梦魇
如果不是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如果老师能够对他多一些理解和关爱,晓夏的少年也许就会重写。
晓夏本来可以有一段比较满意的校园生活,因为他很聪明,又爱动脑筋,起初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可是,小学三年级的一次经历,给晓夏带来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晓夏说,“那一次,因为有一道题我不会做,老师就用手掐我,我很紧张,很害怕。”
生性善良敏感的晓夏从此以后开始害怕所有的老师,害怕老师的责备,甚至连老师一个不满的眼神也会让他恐惧得说不出话来。晓夏开始变得更加内向,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在课堂上大气都不敢出,被老师提问连话都说不出来,再后来,晓夏竟然变得口吃了,连完整地说出一句话都很困难。因为害怕老师,晚上经常失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初中,晓夏不得不退学回家。
退学以后,为了摆脱这种阴影,晓夏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逃离”。这些年,他去过内蒙古、到过维也纳,但都无法摆脱对社会、对生活的恐惧感。后来晓夏求助心理医生,被诊断为心理抑郁症。“这样一株好苗子,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栽培方法、温度环境不适宜,却过早地生了虫、长了病,实在可惜。”为晓夏治疗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咨询门诊专家翟静说。据了解,晓夏现在已经开始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记者感言:晓夏的学校经历让人心痛。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优异,当家长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送进学校,学校应该还给我们怎样一个孩子?是只会看书做题的考试工具?还是一个心智健全的青年?
快乐:教育本源
翟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细胞。如果家庭教育不得法,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孩子步入学校后,面临的又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部分老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另眼看待,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期得不到重视,使一些孩子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恶化。”
晓夏的父母说,他们对自己年轻时的做法很后悔,“现在只求晓夏能够健康地生活,丝毫不敢再对他有过高的要求。”
翟静说,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受到致命性的打击。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把孩子当成给家长或学校挣面子、挣荣誉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应该警醒了。
记者感言: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看到了太多晓夏这样的孩子。他们大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却被心病折磨。家长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学校对他们进行流水线般的教育,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成绩优异的学生。可是,家长和学校都忘了问一问:我们的孩子快乐吗?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这恐怕才是教育的主旨所在。
但愿像晓夏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少。新华社记者张晓晶邬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