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 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靠深化国企改革重组成功
记者 林红梅
2006年3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交易所重新挂牌上市。这标志着因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投机交易发生巨亏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化解了破产危机。 这起在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大规模债务重组成功,引起了国际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际市场大海中学习游泳
2004年11月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外公布发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处于破产边缘,宣布进行股票停牌重组。消息一出,全球震惊,舆论纷起。新加坡公司将往何处去?中国政府如何处理这场海外国企的危机?
中航油集团做出了进行重组的决定。中航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荚长斌坦言,当时做出这个决策是十分困难和痛苦的。当新加坡公司事件发生时,集团公司有两条路:一是出钱把亏损的窟窿补起来,把事情捂住,家丑不可外扬,这是大型国企面临困境时的传统做法;二是让公司破产,这是西方国家的通常做法。经过反复权衡,并咨询了专业机构,中航油集团决定采取重组这种更好的市场化手段。
在整个重组过程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始终按照新加坡的商业规则和国际惯例进行运作。国资委几次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商业化重组。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正是由于国家明确了国企在市场中独自运作的发展思路,中航油集团才会有市场化运作这个指导思想。
2005年6月8日,债权人以97%的比例表决通过了新加坡公司债务重组方案。新加坡公司艰难地走出了破产危机,取得了进行重组的通行证。
在合作中发展自我
2005年12月5日,中航油集团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与战略投资者英国BP石油公司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签署有关协议,共同向新加坡公司注资1.3亿美元。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评价说,多年的经验表明,国有企业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必不可少,新加坡公司出事,管理手段跟不上是一个重要因素。引进BP和淡马锡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中航油集团看中的并不是他们的资金,主要是要移植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战略投资者在行业经验和国际市场方面的优势,使重组后的新加坡公司在更高的起点上恢复和发展。
市场反应印证了新加坡公司引入BP和淡马锡公司产生的积极效果。当两大公司入股新加坡公司的消息在媒体发布后,新华远东中国资信评级就将新加坡公司的信用等级迅速恢复至投资级别。新华远东认为,两家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为新加坡公司重组进程带来了关键性的突破,也将促进公司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改善,并极大地消除了未来恢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
高标准的公司治理结构
2006年2月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宣布了新的公司董事会,并决定由独立董事担任董事长,开创了独立董事担任中国国有控股海外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先例。
按照传统观念,国企负责人必须是自己人。近年来,国资委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总经理,把国有资产交给招聘来的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中航油集团做出了让独立董事担任董事长的决定。经过新加坡公司亏损的教训,中航油集团认识到,国企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都要发生变化。尤其是国企的董事会运作必须要进行改革。传统的国企董事会要么是橡皮图章,要么独揽一切,这都不是正常的公司治理状态。独立董事出任公司董事长,就是要建立一个让投资者高度放心的有较高治理水准的上市公司董事会,进一步加强董事会规范运作的力度,改善董事会的存在质量,减少内部人控制董事会所引起的种种弊端,从而提高公众对公司的信任度。
国企改革深化的体现
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莫少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国际证券、金融界人士对此事的看法。
从重组开始到成功,体现了企业的主导性,这本身就是国企改革深化的很大进步。通过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海内外看到了中国企业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增强了海外投资者与国企合作的信心;在重组中,中航油集团立足于长远,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化解了危机;通过引进人才弥补了国企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人才不足的缺陷。
国内外媒体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重组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香港《亚洲周刊》认为,中航油的重组方案彻底按照商业规则操作,显示中国尽可能将其置于完全的资本环境运作;重组的模式及危机处理方式,对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指标意义;本次重组顾及全球化的管理制度、市场效应,又兼顾本土概念,为海外中资企业发展提供了教材。
《国际金融报》认为,独立董事入主中航油,标志着中国国有企业管理思路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