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我的个人网站主持教育话题讨论时,常有网友问我的家教得失是什么。我坦言道:“最大的失败是忽略了培养女儿的运动习惯。”
客观说来,我并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除了游泳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体育爱好,更不具备运动特长。 进入中年以后,为了健康,我坚持爬山和散步,并渐渐养成一种习惯。可是,当我每次约女儿登山,女儿都干脆地拒绝了,说:“登山?多没劲呀!”
我回忆往事,发现在女儿幼年,虽送她进过游泳班,却未能坚持长久,而别的运动更是很少问津。久而久之,女儿与我一样,习惯了安静地读书写作,而不习惯运动。
每逢大考,如有体育项目,都成了女儿的难关。这时,她只好“急来抱佛脚”,拉我陪她练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长跑。一次,她站在沙坑前,想着1.80米的距离,感叹说:“天呀,这么远?鬼才能跳过去!”
其实,女儿有运动潜能,经过突击苦练,1.80米也跳过去了。但是,一旦通过考试,她便把运动置之脑后。
我注意到一项研究成果,作者,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不爱运动,长大了很难养成运动习惯,这对生命的质量显然会有不利的影响。我很惭愧,女儿未养成运动习惯,与父亲的失职有关,因为在孩子的体育方面,父亲承担特别重要的责任。我衷心希望广大父亲以我为戒,教育孩子从体育开始。据专家介绍,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分钟的人,才算得上体育人口。作为父亲应以身作则,并培养孩子成为体育人口。
体育绝非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而是强心强志之育。正如毛泽东在1917年写过的一篇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很深刻,他说:“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也”,“无体者,则无德智也”,车都没有,你载什么知识,你载什么道德啊。所以毛泽东接着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有一位妈妈带女儿进健身房的勇气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这位妈妈的女儿叫小娜,现在的她经常作为学校联欢会上的主要表演者为大家表演健美操,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活力与自信。
小娜不会忘记自己在14岁的时候,第一次跟妈妈走进健身房时的那种不自然,也害怕自己被人笑话的感觉。小娜从小体质就弱,用妈妈的话说是“吃药长大的”,一到冬天就没完没了地感冒,请假休息吧,耽误功课;不休息,也是什么都学不进去。后来妈妈鼓励小娜到健身房练习健美操。妈妈听教练说过,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能锻炼人的心肺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通过训练,妈妈自己也感到,健美操还是一种特别适合培养女性良好体态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女孩子的外在气质非常重要。所以,妈妈决定给小娜办一张健身卡,每星期至少带她来练一两次。刚开始练习时,小娜由于长时间没有这么大的运动量,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都是疼的。她很想放弃,但妈妈鼓励她说:“这是正常现象,很快就会过去了。我都坚持下来了,你还不行吗?”在妈妈的帮助下,小娜终于坚持了下去。久而久之,小娜竟然发现每次跳完健美操,感到身体特别畅快,再学习时也有精神了。令妈妈感到欣慰的是,小娜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常感冒,体质增强多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明智的父母无不把体育放在首位。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认为“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家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是使敌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说到人,鲁迅说“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鲁迅唯一的儿子海婴“健康、活泼、顽皮,丝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九一八事变”后,海婴被误认为是日本孩子而挨了揍。可以说,鲁迅教育其独生子女亦遵循“先兽其身,后养人心”的规律。
我以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体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如何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选择适合孩子的运动方式?我的教育建议是:
如果您发现孩子不太合群,不习惯和同伴交往:您可以建议孩子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周围的群体交往。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些胆小、做事怕风险、容易害羞:就可以建议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锻炼,如游泳、轮滑、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活动,这些活动大多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胆小等心理障碍,战胜困难。
如果您发现孩子经常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那么就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拳击、跨栏、跳远、跳高、击剑等活动,这些项目对于锻炼人的果断性具有很大作用。如果您发现孩子性情急躁,爱冲动:最好能多带孩子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骑自行车、射击等需要考验控制力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人稳定情绪。
如果您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不够强: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做广播体操等活动。坚持锻炼一个时期以后,您会发现,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如果您发现孩子做事不能正常发挥,容易紧张:就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锻炼孩子冷静沉着应对比赛的能力。
如果您发觉孩子好逞强、爱自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给孩子找几个对手,让孩子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