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兰曾是打破过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的举重冠军,她因伤病退役之后,生活没有保障,靠在一家浴池给顾客搓背赚取微薄的收入。此事经本报率先报道之后,引起广泛关注。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有关方面能对邹春兰的情况给予关注,并表示“不会忘记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体育工作者和优秀运动员”。
其实,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大多实行政策性安置,即运动员退役之后,由人事等部门统一安排工作;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比如全国正式比赛前6名以上)的优秀运动员,由省级人事部门安排,其他退役运动员由输送地、市、县人事部门安排。后来,机构改革、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政策性安置面临巨大困难,难于继续大范围实施,有关部门只能转而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退役时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以及让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毕业后就业。
客观地讲,历年来国家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是重视的,国家曾先后出台了很多文件,规定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和上学给予优待,推行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等。不过,实践当中操作得并不理想。具体到邹春兰,按照当时政策,完全可以给其安排工作,但一直没有兑现;退一步说,如果不予安排,则应当按照自主择业对待,发放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但邹春兰退役13年,国家出台自主择业给予经济补偿政策也已多年,但她除了得到8万元一次性伤残补贴外,有关部门并没有发放退役补偿款。
在数以万计的退役运动员中,邹春兰只是其中的一个。也许“冠军”和“搓澡工”之间的巨大反差,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邹春兰目前的窘迫也表明,单靠政府对所有的退役运动员进行安置是十分困难的。毕竟国家财力有限,单凭政府的政策性安置,面对大量的退役运动员,也一定会力不从心;而且因为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同的,并非所有的运动员都有资格获得国家同样的保障,国家只能对取得显著成绩的退役运动员进行保障,而这,对成绩平平的其他运动员来说,也是一种不公———他们也付出了同样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考虑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尽到职责,对历史形成的退役运动员的保障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而从长远来看,还必须另辟蹊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是政府主导的体育体制,这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都是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政府主导,当然也包括国家要花巨资对所有退役运动员进行安置。我们建议,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国家有必要继续对竞技体育项目投入资金和人力,另一方面,在更基础性的体育项目中,社会的力量应该逐渐成为主角。事实上,目前在足球等领域引入的俱乐部形式,早已开了社会办体育的头。显然,绝大多数足球运动员的退役是不需要国家安置的,他们在从事这个职业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长远发展和市场联系在了一起。这充分表明,要从根本上化解运动员退役的安置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同时,更注重发展和鼓励社会化的体育事业,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模式来培养和使用运动员,让他们以经济合约的形式规范运动员和投资者的责权利关系,真正做到合理、公平的培养、使用体育人才。
诚如冯建中副局长所言,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是优秀运动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总局解决当中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难点不可怕,只要以改革的精神和魄力,困难终有解决之时。
见本报今日A21、22、23版《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