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代课教师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杨耕身
据3月2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将进一步加快清退中小学代课人员工作,采取系列措施把中国目前余下的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没有最后的时间表。
我注意到就发言人所说的“清退”二字,同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一位读者来信说:“清退”也许就意味着否定,否定代课教师的贡献,否定代课教师爬过的山路,否定代课教师趟过的河流。在我的记忆中,对犯了错误的人才叫“清退”。但公允地说,我并不认为教育部真的是在否定代课教师的贡献,一方面,中国教育要实现发展并提升,需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新的整合,因此“清退”也就在所必然,另一方面,即使是“清退”,也留有余地,这就是王旭明所说的部分教师可能通过参加招聘,取得正式教师资格。
但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否足以消弭“清退”二字所产生的群体性失落?显然不能。应该看到的是,44.8万中小学代课教师的退出,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转折。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将给予这样一个默默无闻而又多么巨大的群体怎样一种历史性评价,这是值得追问并关注的。
在发言人的发言中,关于代课教师群体的说法是,他们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定和批准,是以一种不合法、不合规的形式存在。这话固然没错,但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如果说,早期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是因为国家整体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那么,今天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更主要的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必须看到,中小学代课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是在中国教育最需要也最艰难的历史时期,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他们的学识及才智也许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更不足以承继现代教育转型的重任,但他们却是在现代教育阳光无法普惠的地方,在地方财政难以供养正式教师的地方,以单薄的身体为农村孩子搭建起知识的殿堂,以他们全部的心血浇灌着共和国的未来,为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应当被历史所承认的。
更应当看到的是,一直以来,代课教师都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着。他们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收入连维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难,但这一切都从没让他们失去作为“人师”的尊严。甘肃省渭源县县委副书记李迎新所做的《渭源县代课教师状况调研》显示,渭源县有600余名乡村代课教师每月仅拿着40元到80元不等的工资。每月拿40元工资的又占了代课教师的70%,且部分代课教师这样的工资已拿了20年。李迎新自述:“我在调研中一次又一次地被代课教师的贫困所震惊、执著所感动,为西部义务教育的普遍困境深深发愁。”(《南方周末》2005年11月3日)而渭源县的代课教师生态,也基本反映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生存状况,这同样应当为历史所铭记。
因此,在中国基础教育面临转型之时,请给那些行将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代课教师一个历史性评价。也许,对于他们进行经济的补偿的确存在困难,而对于这样一个一直在沉默与艰辛之中坚守的群体来说,他们更希冀得到的,或许也不是物质的补偿,而更是一个公正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