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高校论文越堆越厚,精品为何不多?培养的学生学位越来越高,就业为何一难再难?明明是学术机构,“衙门味”为何越来越重?
论文越堆越厚,精品有几何
在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校园网论坛上,去年发生的两起事件曾引发大量留言。 4月8日,网民留言,对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教师晏才宏的去世表示感慨,晏才宏由于没有论文,去世前仍是讲师。网民感慨他淡泊名利、不计职称的洒脱精神,也痛心他书教得如此漂亮,在现行评价体系下竟然副教授都评不上。5月29日,网民对浙江某大学教授3年发表80余篇论文一事猛烈抨击:“当你肆无忌惮连篇累牍地在垃圾杂志上疯狂制造垃圾论文时,你是否想到过正在作践国家给你的巨额科研资金和巨大荣誉?难道你每篇论文的7000元奖金和明星教授的风光比什么都重要吗?你的良心何在?”“这两件事,反映出高校评价体系出了问题。一个教师优秀与否,不能只用论文‘一刀切’。”吉林大学教授连建设说。“许多大学还规定论文发表后必须考核其被转载的次数,更量化和强化了以论文定终身的评价标准。”教育界人士质疑:一边是高校越堆越厚的论文,一边是社会诸多领域缺乏创新成果,两相对比,形成莫大的讽刺。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说:“现在论文研究成果转化率少得可怜,不到20%,真是悲哀。”以论文论英雄的考评“指挥棒”也让许多大学教师反感。东北某高校的胡老师两年前写了一篇论文,投稿后刊物纷纷向她索要版面费、人情费,胡老师一气之下取回了这篇文章。
学位越来越高,“泡沫”知多少
“我带6名博士生,已经觉得力不从心,真不知道那些带二三十名博士生的人是怎么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来水感慨地说。近年来,国内大学培养的高学位学生数量增速惊人。目前,全国在校研究生近百万人。近5年,年平均增长23%;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高速增长催生出种种怪现象:一个只有1万名本科生的学校,研究生却招了5000名;一个科研任务本来就很重的教授,却要带2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一些学生不管成绩怎么样,总想花钱打通关节,再高的文凭也要拿到手……“这很不正常。”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亚说,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能搞“批量生产”。国外招收博士生的学校占整个学校数量的10%左右,而我国高达30%以上。现在无论是硕士点还是博士点,校际间争抢得都十分激烈,而且不顾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有关人士表示,拿招生当政绩,以规模大为荣,持这样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决定了更缺乏实用型技能人才,而非“虚高”的高学位者。现在人才出现既多又少的怪现象,学士、硕士就业困难,而优秀的技校毕业生反倒供不应求。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近年来高教发展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高等教育入学率在5年时间翻了一番。要解决质量下降的问题,国家必须从招生制度、培养理念、培养方式等方面变革,这也是对绝大多数“出炉”的毕业生负责。
当官最吃香,“主角”到底是谁
学校“升格热”,同样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还要升综合性大学;与此对应,有处级学校、厅级学校以及处级教授、厅级校长。“官本位”观念向“象牙塔”侵蚀,出现了按官位大小分配科技资源和荣誉的趋势。一个教授想争取到一个科研课题非常不容易,但是,如果当了科技处长,他就有做不完的课题。高校教授们反映,现在申请科研课题,学术水平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是看申请者在学校的行政职务,校长比处长好拿,处长比教师好拿。当了官的教授,为了维持自己的学术地位,或放弃高难度一流研究项目,专做一些容易完成、不太重要而又经费充足的课题;或利用手中权力,窃取甚至抢夺别人的科研成果。一些非业务出身的高校官员也趁机“搭车”,轻轻松松混个博士、硕士头衔。最风光的是那些大学领导们,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社会资源,还占据着重要科研项目,掌握丰厚的科研经费;他们不用把功夫花在实验室里,却每年都有成果申报和获奖证书;他们用不着走上讲台,一年四季参加各种活动“赶场子”。“大学衙门化的现象,到了非制止不可的时候了。”北方一所著名院校的杨教授说。现在的大学已经从教育学术机构变成了等级森严的机关。这位老教授回忆说,过去学校一再强调行政后勤是为教师服务的,要尊重教师,甚至规定老教授进门后,行政人员要站起来接待;现在教师连报销等小事也要看科员眼色行事,高校的“衙门”习气越来越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