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这河边真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美极了!”回忆过去,邸宗孝老人感慨万千。今年66岁的邸宗孝老人自出生便一直生活在滈河、潏河交汇处———长安区香积寺村,几十年来河岸景象及村民生活的变化,老人均历历在目。
“秦始皇南修五里潏河”
自古“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滈河却是一条罕见的从西往东流的河流。邸宗孝老人回忆说,滈河的水一年四季长流,天再旱也没干过,在1927年时,长安发生自然灾害,虽然人饿死了很多,但河水都没断流。而谈到潏河时,老人更是津津乐道:“秦始皇北打万里长城,南修五里潏河”这句老话自古有之,说的就是大峪河、小峪河和太乙河三水汇合后的潏河是秦始皇修建的人工河道,把修万里长城和修潏河相比,可见修这五里长河的难度。这是因为老一辈人传说,当秦始皇修潏河的部队白天刚挖开一段河道,而晚上河道又自动封闭了,所以潏河合了挖,挖了合,怎么修都修不完。
香积寺的神秘传说
关于滈河和潏河旁的香积寺,更是有一段神秘的传说,邸宗孝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传说古时香积寺中的大塔原有13层高,但不知何时起,一条巨蛇和一个磨盘大的簸箕虫开始盘踞塔顶祸害人间。每天夕阳西下时,巨蛇就伸出头探到潏河中饮水,那时人们都不敢到河边而躲在屋中,害怕被巨蛇伤害。后来有一天晚上,天上突然轰轰隆隆一阵电闪雷鸣,劈死了两条大虫,也劈断了两层塔顶,所以现在看到的香积寺大塔就只剩下十一层高,塔尖也断掉了。
“桂花球”香飘长安
过去两条河河水都很大,沿岸全是稻田”,在长安区采访时,许多老人回忆起过去长安区的稻田,都充满了向往。“下了王曲坡、稻地都姓郭”,“解放前,长安有一个姓郭的大地主,这一片的稻田全是他家的”,“解放后,这里仍然栽种稻子,稻子的品种叫桂花球”,邸宗孝老人回忆说,“那桂花球米可香了,下午谁家要是飘出阵阵香味,大家就都知道他家肯定是蒸米饭或是熬稀饭了”,“那时候面精贵,要凭票供应,但西安人拿面来换米,还要倒贴钱才行。”如今随着河水量的减小及河水污染,沿岸稻田已经消失,而珍贵的桂花球大米现在也只有在长安区个别地区才能见到了。
河岸边“桃红柳绿”
“过去站在村口朝南看,全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河道两岸长满了芦苇、水草,芦苇、水草里有野鸭、水鸟”,据邸宗孝老人介绍过去香积寺一带被称为“小南山”,河岸植被非常好,“春天时站在高处朝河岸看,只见桃红柳绿,百花盛开,好看得很”,“过去一出门就是森林,可以说就见不上太阳,三伏天钻进树林里,一点都不会觉得热”,“香积寺附近有一棵老槐树,不是那种能开花的槐树,而是结子的那种槐树,村里几个小伙子抱都抱不住”,“附近还有一个规模挺大的古代塔林”,“可惜现在都没有了”,邸宗孝老人遗憾地说。
鱼虾满河成往昔
石贬峪水库管理处的工程师李宁家住王曲乡,从小就在滈河边玩耍。“我记得小时候滈河河滩很大,河水清澈透明,随处可见鱼、虾和螃蟹的踪影,”李宁陷入了对往昔的美好回忆,“那时候上游还没有修建石贬峪水库,河水四季长流不断,每逢秦岭下大雨时河水就开始发威咆哮而过。当夏天艳阳高照时,一群小伙伴就会泡在河里中凉快,累了就躺在石滩的树阴里美美睡上一觉。可是现在,一到枯水期,有的河段就会断流,乱石滩也被‘改河十里,造田千亩’变成了农田,现在滈河边的娃娃们再也没有我们从前的记忆了,”李宁显得十分遗憾。记者李秋玲宋洁实习生常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