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从去年4月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到最近将一部《三国》“品”得有滋有味,年近六旬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已经成为观众眼中的“超级教授”。近日,记者专访了知名文史学者易中天。
“资深”知青人生如戏
易中天是通过电视荧屏走向大众的。他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是《百家讲坛》上那个学富五车、侃侃而谈的智者形象。而他一路走来,生活经历和治学之路却鲜为人知。
易中天告诉记者,他当过知青,而且还是“资深”的。“1965年我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军垦农场当农工,体面的说法叫‘军垦战士’。”后来,易中天碰上了一次招工机会,被招到乌鲁木齐一家企业的子校当中学老师。“那时可不像现在,可以随便‘跳槽’。我从农场到工厂,差不多是逃出去的,情节完全可以写一篇《胜利大逃亡》。”
毕业分配惊动教育部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易中天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又留校任教。“当时留校也不容易,”易中天说,“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我得‘哪儿来哪儿去’。幸亏当时武汉大学的校长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我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的教育部长,最后是教育部专门为我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易中天对刘校长一直心存感激,直到刘校长离开武汉大学4年后,易中天才调到了厦门大学。
在厦门大学,易中天是不上大课的,只给七八个研究生讲课。但是,他的课堂却常常挤满了七八十个学生,“小课”不得不变成了大课。
“正说”《三国》难度大
易中天告诉记者,他现在《百家讲坛》做《品读三国》,和以前讲《汉代风云人物》不一样,不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讲,而是采取人物、事件、问题相结合的“三维结构”。“按照历史发展时间脉络往前推的方法,比如,我讲曹操时,也会讲到关东联军,说关东联军必然会说到袁绍……而且每一集最后都会留一个悬念给观众。”
易中天认为,《三国》其实是比较难讲的。“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三国志》。在一般读者和观众心目中,《三国》就是《三国演义》,而我重点要讲的却是历史,而且是正说,绝对不是戏说。”易中天透露,他现在一个月要去北京录4集节目,讲《三国》是摸着石头过河,他最早的设想是一共讲48集,整整讲一年,“但我也会根据情况做些调整,当然主要得听观众们的意见”。
“妙说”拉近观众
和历史的距离
易中天把自己的演讲风格分为3个境界:其一是“正说”,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有趣的表达;其三为“妙说”,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以达到品读历史的最高境界”。在易中天看来,要做到“妙说”历史并不容易,“这要符合4个条件:生活趣味、人生阅历、文学修养、哲学眼光,四者缺一不可”。
虽然很多人批评易中天是在“大话”历史,易中天却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把“妙说”误认成了“戏说”。他向记者举例说明,他的“妙说”历史是完全有历史根据的,比如曹操接丁夫人回家那一段,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略》。易中天说:“那段是描写曹操去接丁夫人,而丁夫人在家织布,根本不搭理曹操。曹操上前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说,‘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丁夫人继续织布,曹操觉得很没意思,转身就走,走到门口时,又回了一次头,但丁夫人还是不理他,他就觉得夫妻缘分已尽。”易中天觉得,不能因为他在讲述中大量使用现代语汇,就说他是“戏说”,“我这样说,是为了方便观众和读者去理解历史,拉近他们和历史的距离,其次才是增加趣味。”
人文学者应走向大众
曾经有记者问易中天:“您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他回答:“到《百家讲坛》讲《三国》。”在走上《百家讲坛》之前,易中天曾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于文学、艺术、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涉猎,著有《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随笔体学术著作和诸多杂文,甚至还写小说。易中天透露,他准备今年推出自己的文集,把已发表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收录进去。
虽然研究历史被易中天看作是“业余爱好”,但他坚决不同意别人说他上《百家讲坛》讲历史是“不务正业”。易中天说:“人文学科的本来目的是‘以人为本’,如果我们的学术研究不能为当代社会服务,‘以人为本’如何体现?必须有一部分人文学者走出学院,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他认为,这非但不是“不务正业”,还是“大务正业”。
历史要“普及”更要“品读”
目前许多电视台的读书栏目经营惨淡,但央视《百家讲坛》却很火爆。这让易中天意识到,“怎么讲”和“谁来讲”可能是比“讲什么”更为重要的问题。“有人说我在《百家讲坛》的演讲不过是照搬《史记》和《三国志》,没什么了不起,我也同意。但你去找一个最好的播音员,拿《三国志》照着念,看看会怎样?效果肯定大不相同,这说明我们的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危机,有问题的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方式。”
有很多年轻人评价易中天的历史讲座打破了传统说史的沉闷局面,为历史知识的普及开拓了一条道路。对此,易中天说,相对于“普及历史”,他更希望能带领观众和读者去“品读历史”,“品读是去品味、去阅读,去发现历史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据《新闻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