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处安静的所在,白墙碧瓦,庭院深深,朱门长闭,少有人启。四面花木扶疏,鸟鸣啁啾。
这真是一群特殊的学员,来自陆军、空军、第二炮兵的军官共处一室,悉来聆听海军教授侃侃而谈,将军、校官、尉官行进一个队列,一起学习、争论和交流。
宅院叫半山园,为北宋王安石亲自选址、修建。因为坐落在江宁府城东门与钟山的正中间,王安石名之谓“半山园”。“黄鸟数声残千梦,尚疑身在半山园。”王安石长期居住这里,念兹在兹,魂牵梦绕,晚年亦自号半山。
烟花三月,此生谁料从戎十余载的我竟能换上蔚蓝色军装,到海军部队代职。我的同学们,有的是机关高参,有的是部队领导,今天都在海军的最高学府——海军指挥学院孜孜求知。快速“充电”后,我们将带着忐忑、责任与厚望,走向陌生的军种,陌生的岗位,陌生的碧海蓝天。
半山园地处海军指挥学院东北一隅,面对一池碧水,背靠一段古城墙,静静伫立了九百余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当年王安石就是在此写下了这首咏梅诗。而今,园内园外,老梅新梅,竞相怒放,暗香浮动,红的如粉如霞,白的如雪如玉。距半山园不远有一半山亭,亭后的青山上树木参天,尽管山不高不奇不秀,但林幽、鸟鸣、水清。亭前有一石碑,字迹模糊可辨,“挹云岚之秀,崇山峻岭无此幽邃也;听珠玉之声,长江大河无此和雅也”。这是古人当时的观感和记述。但在六朝古都、三吴胜地的南京,无论是视听之娱,还是山水之胜,都有造化之神特别的青睐,都有文人士子过密的履痕。半山园,还真算不上绝佳的去处。
这样想时不免有些遗憾,因为学习日程安排得紧张,我们几十个同学抽不出时间去领略秦淮河的艳丽,夫子庙的繁华,梅花山的千娇百媚,明故宫的巍峨庄严。我们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那些号令一个团、一个师甚至一个军的主官,今天也安静地坐在教室、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探求新知。在万里海疆面前,我们失去了轻车熟路的沉稳,没有了挥斥方遒的少年意气,行经半山园的脚步是那样匆迫,甚至连心也变得“贪婪”,恨不能把那一本本讲义吞下去,马上成为一名胸有韬略、沙场点兵的海军指挥员。半山园,你是我们走向海洋实现海军梦的起点。
其实,在半山园我们学到的远不止书本知识,半山园还是我们思想的港湾,是促使我们思考、奋进和创新的精神家园。因为半山园是王安石故居,因为王安石不仅是文学家,还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是他积极推行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是他在国内积弱积贫,国外面临西夏、契丹入侵威胁的情况下,富有远见地提出并实施了“恢复汉唐旧境”,统一中国的宏伟构想。在封建社会,改革者总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商鞅、王安石、康有为不都是在皇权、宗法、统治阶级利益集团前面碰得头破血流吗?王安石理财以富国、整军以强兵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国防建设,对于我们眼下所从事的事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烟雨江南,如诗如梦如幻。半山园在林木的掩映之下,在梅风细雨的迷离之中,愈显静雅、深邃,以至于让人忘记外面世界的惊涛骇浪,风云变幻。但我深知半山园昭示的改革、求索和强国精神,像栖霞寺的古钟一经撞击便长久回荡;像中山陵的松柏,“经冬叶不坠,岁寒不移心”,永远葱郁、挺拔、鲜活。(本版插图: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