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天,经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表决,《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正式废止,并将逐步建立相对稳定、预约式的团体单位及个人无偿献血队伍。这意味着本市实施了8年的“献血指标”制度彻底结束。
据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解释,废止这个条例的主要理由是,群众自愿无偿献血已基本满足医疗临床用血需要。
从强制到自愿,一个条例的废止,折射出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的光芒。
无偿献血基本满足需要
亚运村炎黄艺术馆西侧一个小广场上,几乎每天都停着一辆无偿献血的采血车。记者每次路过这里,总能看到一些人拿卫生棉球按着自己的胳膊自豪地走下车来。
这样的采血车在中关村、西单、王府井、前门、北京站等北京繁华地段大约有35辆。金大鹏告诉记者:“仅街头无偿献血自2000年以来就以每年净增4.5万袋的速度递增。在去年献血的数量中,95%来自无偿献血,计划献血仅占5%。”
各大医院血库、全市的各血液机构几乎每天都有大量伸出胳膊的无偿献血者。
金大鹏说:“本市自愿无偿献血量由2000年的1.4万袋攀升至2005年的32万袋,增加了21.9倍,成为医疗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完全可以满足医疗临床需要。因此,《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已经没有保留的必要,可以废止。”
计划献血曾发挥重要作用
首都北京承担的医疗服务任务相当繁重,全国不少疑难重症患者都集中到北京治疗,本市医疗临床用血量居全国首位,而且逐年增加。金大鹏说:“1997年前,我市实行的是义务献血办法。199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但是,这部法律实施后,我市的献血工作还面临一系列困难,血源紧张、供需矛盾突出,用血缺口很大,1998年临床用血量26.8万袋,而自愿无偿献血只有1800袋。”
为避免本市可能发生的医疗临床用血供需矛盾,1998年7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制定并下达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计划;对下级政府和派出机构领导献血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并进行监督考核。
金大鹏说:“在上世纪90年代末,市民自愿无偿献血意识还没有普遍提高,血源紧张、供需矛盾的背景下,《条例》为保障本市用血需求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4万志愿者补用血缺口
今后自愿无偿献血将成为医疗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市血液中心有关负责人昨天向记者透露,目前本市正在筹建包含4万名志愿献血者资料的自愿无偿献血团队。
“作为全国临床用血量最大的城市,取消计划指标献血后出现用血缺口是正常的。尤其是在1、2月份和7、8月份的高寒高温季节,或突发大事件,本市随时会面临血液采供缺口。”市献血办副主任史唯唯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本市临床用血每年约为84吨,42万袋(每袋200毫升)。去年市民街头自愿无偿献血量达到64吨,占临床用血需求的76%,余下20%左右用血缺口,将启动团体自愿无偿献血来补充。
“我们将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预约登记团体无偿献血队伍,大约需要4万人左右。但这个队伍必须是自愿无偿献血,单位不得额外给予任何补助和假期。”史唯唯表示,今后需要各单位积极组织职工自愿加入该团体,由单位汇总将名单上报给本市18个区县的献血办公室,各采供血机构将按血型对其进行分类,一旦本市出现血液偏型或是用血缺口时,就会及时调用这个团队。
史唯唯告诉记者,今年2月底以来,尽管处于献血淡季,但本市街头自愿无偿献血充足,基本能够保证临床用血。通过近几年不断缩减计划献血指标,今年已逐步完成将单位计划指标献血转型为预约登记形式的团体自愿无偿献血的过渡。
大学生是献血主力军
“大一军训、大二植树、大三献血”———这是记者在高校念书时,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大学三部曲”。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各高校必须以在校三年级学生65%比例组织献血。这条规定使得在校大学生成为了北京市献血的主力军。
在记者的记忆中,学校集体组织献血那天,全班同学一大早就赶到校医院去称体重、量血压、抽血化验。两三小时后,体检合格的同学就会接到献血通知书。“其实当时心情也忐忑的,但觉着是个光荣的事,鼓着勇气坐到医生面前。献完了才觉得其实一点都不可怕。”现在某民办高校工作的刘小姐向记者回忆了大三时参加学校义务献血的经历。“等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好像就没有集体献血了,但采血车开进了学校。2003年,我又自愿献了一回。”
事实上,从2002年起,北京市就相继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试行取消献血指标。2005年,北京市参加无偿献血的45所高校全部取消了计划献血的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的唐杰告诉记者:“采血车开进校园后,除了寒暑假之外,每月来三回,固定在5日、15日、25日。虽然没人组织了,但同学们献血的热情还是挺高。最少的时候,一天也有40多人,多的时候接近200人,还有一次竟然来了300多人。”
据介绍,2005年除去寒暑假9个月时间里,一共有1200多名人大学生在校内献了血。据市血液中心的统计,2005年,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愿无偿献血达5万个单位(每单位200毫升)。
史唯唯表示,今年本市还将继续将采血车定期开进校园,争取将其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扩大到7万人次。
时评
废止更是进步
李砚洪
实施了8年的《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废止了。
这部法律的废止,不仅是冰冷条文的终止,更多的是社会温度的上升,人们观念上的进步。街头献血车上,当一袋袋还带着体温的热血被集中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些垂危的生命因此而化险为夷。这些纯洁的热血是对生命的捐赠,也是对这个社会团结互助精神的礼赞。
这样的画面总让人感动:洪水滔天,有人挺立潮头扶危助弱;生命濒危,有这样的声音:“抽我的,我是O型的!”
血浓情更浓。有爱心的人,生活是多姿的。每一次热情的付出,都会将生命之卷写满诗情画意。只因为是对生命的塑造,才会成为这世界上最亮丽的风景。
献血是崇高的,昭示着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团结互助。透过一袋袋殷红的鲜血,人们看到的是人道主义,看到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看到的是社会和谐的温馨一幕。
当生命如风中飘零的落叶,让我们的热血融入他们的生命。共享生命的感动,携手托起生命的绿洲。
本报记者孙 摄
网络实习生:张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