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3月30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和平与繁荣之外:马英九的两岸论述拼盘》的社论说,马英九访美之行再度为自己和蓝营蓄积了更上层楼的政治资本。尽管绿营依旧磨刀霍霍开争抢着要“批马”,但对马英九而言,他所着力的战场,已经从“朝野”推进到了两岸。 换言之,马英九此行真正想打开的空间,其实是他的“两岸论述”,他直接说服的对象是华府,间接传达的讯息则是指向北京。撇开2008的议题不论,马英九已经藉由此次访美,置入了他在台、美、中三边关系中可以操作的杠杆。
社论说,论内涵,马英九这回在美国所传达的“两岸论述”,其实没有太多新意,翻来覆去讲的就是那几句话,如主张以“五要”来推动两岸对话,并宣称此举符合美国利益;再如强调要让台湾未来扮演“和平制造者”而非“麻烦制造者”角色等,都是不带任何火气,也不会引发争议的语言。他更动员了许多正面价值的修辞,如和平、繁荣、稳定、交流等,这种修辞风格的表述形式,原本平淡无奇,但就是因为有了陈水扁“元旦文告”与“终统论”的衬托,反而形成某种的鲜明的对照。某种程度说,马英九似乎刻意营造某种印象,显示他并不是那种会动辄制造“惊奇”的领袖!
进一步说,马英九的两岸论述很像是个经过精心挑选,再刻意组合拼贴出的“大拼盘”。他重拾被绿营推翻的“九二共识”,添加去年“胡连会”所达成共识的部分内容,甚至还吸纳部分绿营的主张,例如他将陈水扁有意废弃的“四不一没有”,完整的接收过来,强调这就是他所谓的“维持现状”;他也一再重申台湾的未来,必须由全体台湾人民决定,这正是绿营经常使用的语言。他主动提“二.二八事件”,谈台湾被孤立的悲情,这些切入议题的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国民党论述,但与绿营的主流论述间还是有明显区隔。
社论指出,耐人寻味的是,在军购议题上,马英九此行其实并没对美国做出新的承诺,但华府显然已经接受他对“合理”军购的说词。在“主权”议题上,马英九“‘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的说法,现阶段北京也不可能接受,但也未见北京有任何立即的严词反驳;在“朝野”议题上,马英九也尽量避免使用引发对立的言词,甚至返台前还抛出“扁马会”的倡议,让绿军好整以暇的批马阵仗,有些使不上力。可以这么说,马英九的两岸论述,不一定能让各方都感到满意,但也不致激起任一方立即情绪反应。
社论认为,所以现在的课题,反倒是各方怎么接这个球了。先谈执政党这边,除了为批判而批判之外,大家其实也都在关注,绿营会怎么回应马英九所提出的两岸论述,全盘否定吗?如果认定马英九的主张一无可取,那么绿营就得更积极的证明,他们的“终统”、“新宪”、“积极管理”等论述,确实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甚至打开两岸僵局。执政党必须有所警觉,马英九的部分主张已经在向浅绿挺进,如果未来只是拿深绿的路线去防堵马英九的话,被边缘化的一方绝不会是马英九。
同样受到关注的则是北京的反应。相对于民进党,北京应该乐见马英九再度重拾“九二共识”、继续坚持“四不一没有”,但大家真正关注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接下来北京会怎样因应马英九所提出的“暂行架构”、“和平协定”等主张。
社论认为,或许可以这么说,藉由两次出访的机会,马英九成功的让一个曾经被挤压的“维持现状”论述,重新打开活动空间,有人可能批评其是“新瓶装旧酒”,也可能讥其是拼装的“大杂烩”,但在经历数年蓝、绿零合对抗后的台湾,要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不正是只能这样?最后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许是,马英九的“两岸论述”如果有其积极性与可操作性,难道还是只能等到2008的大选揭晓后再议?
(文章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