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乱收费得到有效遏制”的质疑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消息,2005年中国价格举报热点依然集中在教育收费等领域。国家发改委对2005年的价格举报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指出,2005年,价格主管部门共查处教育乱收费举报案件13250件,较2004年下降24.6%,但仍居各类举报首位。 (《新京报》3月28日)
这就怪了,我想起了前几天,教育部刚刚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监察局局长列举了2003年以来中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取得的“八个成效”。怎么就得不到百姓的认可?其实在我看来,这“八个成效”除了“一费制”及高中阶段的“三限”政策与治理乱收费有关,其余都有些虚无,至少是老百姓感受不到的。
教育部称,教育乱收费得到了有效遏制,学校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群众对教育行风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其具体成果有:2003年以来,治理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清退乱收费资金13.7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1.9万件。(《中国教育报》3月23日)
乍一看这13.7亿元是个不小的数字,但与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元这一天文数字相比,这13.7亿元又占了多大的比例?这样的一点清退资金也好拿出来四处炫耀?
“教育乱收费依然居各类举报首位”折射出什么?折射出教育乱收费已经病入膏肓,如果不动大手术,任何治理整顿都只是隔靴搔痒,触动不了根本。
以“八个成效”之一的治理择校费来说吧,高中阶段的“三限”政策就是典型的隔靴搔痒。如果不取消择校费,什么“三限”都是白搭!因为在普教这一块,教育乱收费最大的一乱就是择校费!重庆某重点中学一年的择校费有多少?至少3000万元以上!该校择校费的起价就是3万元。比起动辄几万元的择校费,其他的乱收费只是小巫见大巫。
为什么这么明显的一乱,就没办法治理?在我看来,不是没办法,而是不愿动真格。因为,这样一来,各地所有名校的光环将消退殆尽,甚至可以这样说,失去了择校费的支撑,一些名校有可能无以为继。以重庆为例,国家对几所市级重点学校投入究竟大不大?比起普通中学当然大。但这些学校的改扩建多半是自筹经费。其中一所通过银行贷款投入6500万元,而地方财政只负责提供每年贴息100万元或者200万元,每年的还贷资金只有靠学校每年收取不菲的择校费。试问,如果没有了择校费,银行的贷款由谁来还?
因为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所以只有靠老百姓自己投入来办教育,这一事实连教育部部长也不否认。在今年2月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时,他说:“中国的教育确实是在一个投入比较小,在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办了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而且是一个质量比较好的教育,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确实是采取了一些超常规的手段,实现了教育的超前发展。”
这个所谓超常规的手段就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办教育。事实上就是因为投入不足而让老百姓为教育这种超常规发展买单。
3年前,教育部部长在2003年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教育乱收费已经严重败坏了教育的声誉,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如今,3年已经过去了,而教育乱收费仍然高居首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教育乱收费已经得到“有效遏制”的嘲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