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继承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转变,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传统的经验型、技术型和半专业化的教师已难担此重任。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中小学教师教育在新旧两种模式对立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培养活动方式矛盾突出。新时期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型教师,这势必采用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参与和反思的培养活动方式。而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仍难走出传统培养活动方式的窠臼,依然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活动形式,培训者处于支配地位,受训者处于被动地位”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被动接受方式。这严重制约着新时期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搭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改变教育实践与教研相脱离的现状,就须加强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在一些中小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资深教育专家走向教学一线,亲临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研修,使新理论、新方法尽早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合作,努力促进中小学教师分析、反思、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使反思、参与和实践基础上的培养活动方式真正变成现实,确保中小学教师变成真正的研究者,从根本上形成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终身的、连续的专业化发展。
明确培养层次和服务对象,推行分层次分类别培养中小学教师计划和农村小学教师专项培养计划。根据“中学教师应在综合的基础上寻求学科专业的精深和可持续发展,而小学教师应立足于综合并在广延性、汇通性和统整性上形成专业优势”的特点,切实区分中、小学教师教育,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结构,使中小学教师由不同的培养机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进行分别培养。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31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