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符耀彩叶健升特约记者易家凡)海南橡胶集团组建一年以来,在推进体制、机制、产业、市场、人才五大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去年在遭受自然灾害损失30多亿元的情况下,仍然实现较大盈利。
海南农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大而不强,机制不活、产权单一、管理不善、经营粗放等弊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大发展。去年,海南橡胶集团成功组建,着力实现机制大转换,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涵式:改革创新增活力
农垦总局局长、橡胶集团董事长吴亚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今世界的橡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谁的竞争意识强,体制和机制顺,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谁的发展就快,就能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因此,集团决定采用“内涵式”改革创新和“外延式”双向开放的路径。
“内涵式”改革创新推出了以产权制度为主要特征的15项重点改革,推行橡胶园家庭长期承包,400多家场办企业全部实行民营化;为使橡胶产业适应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格局,彻底实现企业内部政企分开;为打破多年来形成的管理模式和利益格局,制定了财务、劳动、采购、加工、营销等16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打破单一投资主体,引进5家大的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
外延式:走出去建海外橡胶基地
“外延式”发展则实施“走出去”战略,改变过去单一对外开放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与中国林科院、吉林大学、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等展开了一系列科技交流与合作,一些技术成果已得到试验与推广。同时,依靠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引进了大宗项目30多个,合同涉及资金180多亿元,涉及的领域包括橡胶种植、加工、科研、旅游和种养业等。
同时,集团还积极走出去,建立海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取得了积极进展。将在马来西亚租地90万亩、在柬埔寨租地100万亩种植橡胶,兴建两个加工厂,与越南合作兴建电子交易厅,与东南亚等橡胶主产国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在种植、加工、科研等方面形成信息互动,在营销上形成海南与东南亚物流圈。
实施系列战略:效果良好
去年,橡胶集团通过实施系列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施科技与人才兴垦战略,重点开发橡胶矮化处理等15个科技项目,均取得可喜成效;实施深加工战略,关闭一批规模小、技术低、质量差的小胶厂,把82家胶厂缩编为13家规模较大的加工厂,使一批品牌脱颖而出,实现了垦区产品由存量向增量的转变;创新了标准胶深层烘干自动调控生产线,实现了标准橡胶工序的连续化、机械化、自动化;航空轮胎专用胶研发成功和批量生产,填补了我国航空轮胎专用胶生产的空白;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较好实现与桂林乳胶厂等一批下游企业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同时,集团还改变过去各自为战搞营销的管理格局,实施大营销战略。据了解,去年共销售干胶17万多吨,综合平均价15029元/吨,比上年提高12.6%。同时,集团公司利用资源、资金和管理优势,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供应方式,去年下半年,在生产资料普遍看涨情况下,各种物资采购成本仍然降低15%,直接节约2000多万元,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说,实施这些战略,是为了破解农垦产业发展资源与开发利用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