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年“三月三”,黎族同胞放怀畅饮,对唱山歌。 本报记者 张杰 摄于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群众纪念先祖、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盛日。去年底,“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居住在东方市的黎族同胞盛装打扮,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香饭、棕子,成群结队汇聚到会合地点,以对歌、荡秋千、打叮咚、吹鼻箫、跳打柴舞、张弩射箭和粉枪射击等民间活动来欢度节日。居住在三亚市的黎族同胞,则以猪头、米酒和饭团为祭品,前往三亚落笔洞祭祀,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这天,五指山区更是一片欢乐的景象。黎族人民举行隆重的集会,预祝山兰、狩猎丰收。老人拎着酒坛到亲友家喝酒庆贺,男女青年更加活跃,早晨,姑娘们个个穿着民族服装涌向五指山。她们将竹筒挂在树上,潜入附近的密林。当旭日东升,手持花伞的小伙子们,吹着口哨来到山坡时,便推举代表用歌声向林中发问。不一会,姑娘们一齐冲出来,男女青年一齐欢歌庆舞。有情意的姑娘则走到小伙子身边,在花伞下并肩谈心。如两人情投意合,则互赠礼物留念。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一般都要表演“跳竹竿”。此项活动由12人或16人参加,8人摆竿,4人或8人跳竿。活动在锣鼓和音乐声中开始,持竿的8人有节奏地使手中竹竿一开一合,跳竿的人则随着竹竿的开合,在竹竿中跳跃、转身。
此项活动也是黎族青年传播爱情的一种手段。获胜的姑娘常是小伙子追求的目标,而取胜的小伙子也是姑娘的心上人。
“三月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在民间关于“三月三”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人类遭遇灭顶洪灾,一对男女躲进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漂到无人烟的海南岛。两人在农历三月初三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黎族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1984年,广东省将“三月三”定为黎族传统节日,规定在“三月三”期间放假两天,并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美好佳节。同年,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和政府也通过决议,将“三月三”定为苗族人民的节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