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人的戏剧》(陈季同法文著作译丛,全五册)(清)陈季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定价:16.00元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爱极,对中国极尽倾慕,以为理想的国度,比如18世纪启蒙运动学者伏尔泰对中国不问出身,凭才具延揽人才的科举制就赞不绝口;再是憎极,对中国极尽污蔑之能事,比如,19世纪晚期,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几乎就是野蛮、不开化的。其间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中国实力的改变:当中国强盛,四方来朝贡之时,所见大多为光明一面;待到中国一再错过现代化时机,实力日衰,饱受列强欺侮时,外人轻蔑之心就油然而生。
其时,感于洋人对中国的轻侮,不少中国人开始反思本国文明。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究竟是不同文明的差异,还是落后与先进之别。这种争论,自19世纪晚期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趣的是,卷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的,除了梁启超、梁漱溟、钱穆、贺麟、冯友兰等学者外,还有一些没有学者之誉,却以文人或其他身份卷入这个论题,并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的人物,比如陈季同、辜鸿铭和林语堂。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在国内广为流传,然而,他们中最早的一位,陈季同的著作却几乎不为人知。陈季同生于1852年,卒于1907年,曾在欧洲生活了十几年。从1886年到1904年,他的法文著作《吾国》、《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人的快乐》以及《巴黎印象记》等在法国极受欢迎,其中以《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戏剧》最为著名,尤其是《中国人自画像》曾经加印多次,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有意思的是,以上三位都是福建人,都精通外文。陈季同是晚清的外交官,精通法文;辜鸿铭的外语水平之高自不待言,林语堂的其他英文著作如《京华烟云》也早就广为流传。陈季同活跃于19世纪晚期,辜鸿铭名声盛时当在20世纪初,而林语堂则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声名鹊起。当《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付梓时,陈季同已经逝世8年。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就更晚,大约写于1935年他至美国避难之时。1928年,辜氏在北京病逝时,陈季同的学生曾朴正在《真善美》上两次刊文征询陈季同的事迹,并计划出一本专号,由此可见陈季同死后的寂寞无名。三人中以林语堂的名声最大,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然而,林语堂虽有比较的意识,却不具有忧国怀民的情怀。林写《吾国与吾民》时,正值国难当头,而他还有闲情逸致在美国品评中国妇女、中国人的德行、中国的习性等等无关宏旨之处,实在不合时宜,遭人非议,也属正常。
陈季同和辜鸿铭一样,在有意识地比较中西文明时,极力维护中国文化。辜鸿铭为中国辩护的文字透露出机智和狡猾,而陈季同给人的感觉颇似一个苦口婆心的长者。陈季同在文中大赞中国社会组织、中国家庭、婚姻以及科举制的好处,甚至不断把孔子和孟子抬出来。
今天,我们再读陈季同,可以对他的谆谆说教不以为然,然而,摒除文中的观点、结论,书中还有很丰厚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对此我们却不能无动于衷。时至今日,关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争论还在继续,在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随陈季同重温一遍中国的传统,看看我们的文化除了“花朝”、“浴佛节”、“七夕”这样的节日,“投壶”、“射覆”这样的游戏外,还有哪些可爱之处。
书评人周知《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