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研究二十载,英国苏格兰人伊恩·弗雷泽,最终竟荣膺“2006年度澳大利亚人”称号,这多少让人觉得诧异。不过,弗雷泽的研究成果早已不能用地域来界定;或许“女性福音”的称号,对于这位免疫学专家而言更为贴切。
弗雷泽和他的同仁所瞄准的,正是威胁女性健康及生命的第二大“杀手”———宫颈癌,其发病率在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历经一次次攻关、失败、再攻关的循回过程,他们终于研发成功一种可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并有望于2006年内上市。
这是不错的成绩,但还不是最终结果。弗雷泽们还在继续攻关,致力于扩大疫苗的预防范围,同时还将目光投向治疗型疫苗的更艰难领域。
据新华社电
今年1月25日,当弗雷泽从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手中接过“年度澳大利亚人”的荣誉时,他正期待早日将一份特殊礼物送给全球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
全新防癌思路
弗雷泽所发明疫苗的意义就在于,它并非直接针对宫颈癌本身,而是在引发宫颈癌的病毒上找突破口,为积极预防癌症提供了全新并有效的思路。
时间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哈罗德·祖尔豪森经研究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在HPV病毒各种亚型中,大约30种可经性行为传播,大部分不会产生危害,但少数高危型HPV病毒的感染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大约30%的女性,18岁至25岁是最容易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如果5年内无法清除,可能一生都挥之不去,”弗雷泽说,“那么罹患宫颈癌的几率则相当高。”据他介绍,感染高危型HPV病毒5年以上的群体中,大约20%的人成为宫颈癌患者,从感染到患病的过程“最久可能30年”。值得注意之处为,70%的宫颈癌均由HPV16和HPV18两种亚型的病毒引起。
弗雷泽所研究的疫苗,主要将矛头对准这两种亚型的病毒,被定名为Gardasil疫苗。经过初步安全性及功效检测后,疫苗自2001年起进入测试的最后环节。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近1.2万名女性参加了疫苗人体试验。这些女性此前均未感染HPV16或HPV18病毒。其中,一半人只接种安慰剂,两年后共有21人出现癌前病变。另一半人按规定次数接种疫苗,两年后无一人发生癌前病变。
两次转折机遇
如果不是两次机遇的接连造访,弗雷泽或许会与宫颈癌疫苗研究擦肩而过。
1980年的一天,弗雷泽回到位于爱丁堡的家,在门垫上拾起一封电报。“我们上周就在期待你来,”来信人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霍尔研究所的伊恩·麦凯。
接到电报时,弗雷泽正在考虑到剑桥大学读博士,但最终收拾行装重返澳大利亚。他的理由简单而有说服力———几乎免疫学领域所有重要研究成果,都来自这家研究所。在弗雷泽来到澳大利亚后不久,第二次机遇随即垂青。
当时,一名来自美国的免疫学专家顺便走访了他,提到在波士顿和旧金山男性同性恋身上发现的一种免疫系统神秘病症。弗雷泽随即想到自己曾接触过的一些病人,并在他们身上发现类似病状。这种神秘病症就是日后人们所说的艾滋病,弗雷泽也是当时艾滋病研究群体中的一员,并由此将目光逐渐转移并锁定到人乳头瘤病毒(HPV)上。1985年,弗雷泽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移师昆士兰,并最终走向攻坚HPV病毒。
从失败到突破
攻坚的成果已经显而易见,但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一种疫苗诞生的常规程序为,先培养大量所针对的病毒,找到正确方式将其“无害化”,继而注射进体内以使免疫系统能够学会识别这种“入侵者”。而当时人们对HPV病毒束手无策原因,正在于它尚无法在实验室中培养出。
弗雷泽于1989年前往剑桥大学探寻研究解决办法时,一名华人科学家与他走到一起。而正是此人日后在“病毒样颗粒”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找到一种外部结构类似病毒却不含病毒基因的颗粒,从而为宫颈癌疫苗研制打开一条通途。
弗雷泽回忆说:“我们此前经历过那么多次失败,几乎都已经习惯看到失败的结果,然后把它们扔进垃圾筒。”他们随即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科学报刊上,吸引强烈关注,并申请到这一研究的专利。弗雷泽表示,之所以申请专利是因为这是“将研究成果变成产品造福大众”的唯一途径。
如今,Gardasil疫苗的澳大利亚生产商和一家知名跨国医药公司,已经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有关部门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还积极接洽其他国家和地区,希望最早今年7月就能迎来疫苗上市的一天。至于疫苗有望带来的巨额财富,弗雷泽坚定表态,要与那位已故华人同仁的家人共同分享。(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