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皮具跻身“2006中国箱包12强”前4名,是江北唯一一个获誉品牌。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金猴集团在众多荣誉之上的“锦上添花”;但对金猴集团来说,这是箱包产品做大做强难得的机遇,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3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真皮标志品牌发布会上,金猴集团同时捧回了两个沉甸甸的奖牌:一个是“中国箱包12强”,另一个就是金猴皮鞋获得的“中国真皮领先鞋王”。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谷方国说,金猴皮鞋前两次获得“鞋王”荣誉,公司董事长都没有去领奖。但这次他亲自出马,主要就是冲着金猴皮具的这块奖牌。
“金猴”为什么对“箱包12强”分外重视?记者的疑惑,金猴集团公司负责人看在眼里。他说,箱包不是个小产业,中国箱包每年出口创汇70亿美元,在全国所有出口产品大类中名列第16位。但这个行业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韩国三星、美国戴尔、IBM等数个著名电脑商多年来一直专用“金猴包”,如今,金猴箱包已远销至美、英、法、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金猴包”曾经被韩国客商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克林顿爱不释手,还专门写信表示感谢。但与国外市场受宠相比,在国内大家对国产箱包品牌却知之甚少。记者看了一下12强的名单,皇冠、威王等品牌确实很陌生,有的甚至用的还是英文商标。
“多年来的贴牌生意让我们了解了国际市场,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学习了先进的设计理念,但直接的经济效益却只是很少的加工费。”金猴皮具公司总经理邢艳梅说,过去国内对箱包产品消费需求不旺,而国际市场又顺风顺水,所以大家对创自主品牌缺乏压力和动力。现在箱包产品的时尚化使国内市场容量大增,有的女士一人就有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包。但国内厂家还没有从惯性中转过弯来,所以现在国内巨大的市场基本由国际品牌和国内杂牌分割。
靠皮鞋起家,金猴集团决策者自然了解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近年来围绕皮鞋展开的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战,让他们未雨绸缪,做起了皮具创自主品牌的发展规划。集团公司提出:“贴牌生产只能帮助我们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真正要做大做强这个产业,我们必须得有自主品牌。”
这次同时晋京领奖的邢艳梅抱回奖牌自然是兴奋不已。但欣喜之余,集团公司已经给她加担子了:今年要争创箱包行业首个中国名牌,将金猴皮具做成中国最大的皮具基地。
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2003年,金猴集团投资1.5亿元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皮具生产车间,引进了先进设备。而金猴皮具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他们在皮具时尚中心——广州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每年都要及时推出300多款时尚的新花色箱包。从2001年起,他们每年都在中国皮革协会举办的“中国真皮标志杯”皮具设计大赛中捧回设计一等奖。
在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金猴皮具也建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如今,金猴皮具品牌专柜已遍布省内各大商场,开始覆盖东北三省和河北,并向整个江北辐射。
“中国皮革协会已经把金猴皮具作为中国名牌产品候选品牌上报国家有关部门,金猴皮具还被威海市确定为2006年半岛制造业基地重点培养、嫁接项目。这些都为我们打造自主品牌增添了底气。”邢艳梅说,金猴皮具要立志做精品,继续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核心竞争力,由被动跟进市场逐步做到领军市场。
尽管贴牌生意仍然红火,尽管创牌道路艰难曲折,但金猴集团打造自主品牌的决心是坚定的。邢艳梅向我们展示了金猴皮具的三年规划:年内完成8条流水线改造;三年内实现规模和效益膨胀,使员工队伍达到2500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两年内研发队伍中级以上职称的达到60人;两年内内销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本报记者车亭)
短评
“威海制造”需要自主品牌
我市有许多像金猴皮具一样靠贴牌发展起来的企业。在资本积累、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是企业迅速膨胀的一条捷径,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但靠挣加工费永远做不成百年企业,永远做不成常青树。服装、皮鞋、纺织近年来在国际上频频受挤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生产规模做得挺大,但就是不愿意创自主品牌,有的甚至干脆没有自己的商标,主要是因为贴牌生产虽然针尖削铁但仍然有利可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它带来的低工资造成的民工荒已经开始影响整个威海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贴牌虽好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创牌虽难终究是必由之路。没有自主品牌,“威海制造”就只能是一个“威海车间”的概念。一旦产业转移,威海就会产业空心化。文登家纺过去主要靠国外订单,近年来艺达等一批企业开始打造自主品牌,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我们才认识到,国内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国内市场,盯紧国内同样大有可为。金猴皮具、艺达家纺的经验对我们众多单纯依赖贴牌的企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推动“威海制造”到“威海创造”有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