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能抱怨年轻一代不喜欢中文呢?他们不是一天到晚在博客上读中文、写中文吗?问题是,我们这些当老师、家长的,自己从活生生的中文那里逃跑了。
汉语的危机已经喊了多日。前不久,刘擎先生还曾惊呼“大学语文到了紧急状态”。 年轻一代读不好、写不好中文,已经让许多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头疼。关于解决办法,大家也没少出谋划策。但是,似乎还很少见有谁有什么神通,能唤起下一代对中文的热情。
然而,看看网上的博客,热得烫手。大家都在读、都在写,而且大部分是年轻的一代。这难道没有给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机会吗?
汉语失去了年轻人,不能仅怪社会风气。我们必须反省汉语教育本身是否有问题。我看问题很大。第一,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文化意识形态的味道太重。大家把语文教育当成灌输传统文化的工具。我看一些学者的讨论,一会儿要教唐诗宋词,一会儿要教“孙子兵法”、“齐民要术”,和现实越离越远,没等你说完,学生就睡着了。第二,我们的语文教育,死守着权威式、灌输式的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表达的机会少,缺乏互动性。而语言的生命,恰恰在这种互动性上。第三,这样的权威主义教学模式,注定了我们把课文当范文,告诉学生这是经典,必须去学会如何欣赏、如何崇拜、如何模仿;而不把课文当一个问题,当一个分析批判的对象。这样教下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逐渐丧失了。
博客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改变这些痼疾。对博客,年轻人喜欢,有热情,这是学好任何东西的基础。上了博客,不管是读是写,都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训练。我最近开始上博客,发现里面有许多精彩文章,比报刊上、书本上的许多东西更有想像力、创造力。这些为什么不能入课本呢?况且,博客和其他网络语言一样,自有一套风格和词汇。语文课不教,是语文的失职。
举个例子,古文是刻写(在石头、竹简上)和书写的文字,现代的白话文,则是印刷的文字。文体跟着技术变。如今的博客,是互联网的文字。我们的孩子将要生活在互联网乃至后互联网时代,博客语言怎么能不教呢?像“坐沙发”、“板凳”等词汇,像我这样的成年人都不懂,字典上也查不到,但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语言学家不研究这些,我们的语文课不教这些,那就只好等着被时代埋葬了。
博客还是一种互动的语言。作为一个娱乐方式,博客比电视、电子游戏健康得多。因为博客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交流,你必须听别人讲,同时表达自己。博客目前在年轻人一代中这么热,恐怕也是对我们过去那种单向式满堂灌的反叛。我们怎么能抱怨年轻一代不喜欢中文呢?他们不是一天到晚在博客上读中文、写中文吗?问题是,我们这些当老师、家长的,自己从活生生的中文那里逃跑了。
更重要的是,博客是一种挑战权威的语言,颠覆了我们过去整个的文化预设。在博客里,没有什么范文,更没有什么权威,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规范和塑造博客的语言和讨论方式。博客需要非常强的创造力。那种拿一篇范文让学生跟着学、模仿的教学法必须改变。比如,最近韩寒写的《文坛是个屁》这篇充满脏话的文字,能否进语文教育呢?我如果是语文老师,我就会教这篇。
这不是说我支持脏话,也不是说我认同他的观点。但我认为我们必须去问:这篇文章这么风行,力量在哪里?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和思想?为什么抓住了那么多人?
骂人好不好?脏话满篇的文字如此流行,说明了什么?如果你不用脏话写篇文章,能否表达类似的思想?这些都是刺激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你不问,学生也会问。我会让学生每人围绕着这类问题,写一篇博客式的作文,彼此交流、辩论,然后在这种思想交锋的基础上,再写一篇回应性的东西。我相信,这样上课,学生会有兴趣,会重新激活学生对中文的热情。
读国内的博客,我很明显的一个感觉是,虽然有许多精彩文章,但大部分网友的语文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回帖,大部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表达一下情绪,对博主说一声支持或反对而已。诸如“顶”、“好”、“反对”、“抢沙发”这类词特别多,完整的句子都很少。有人说这是博客的固有特点。我看未必。看看美国的一些博客,长篇讨论就很多。我们的博客风格,反映了网友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缺乏;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教学生如何思想、如何表达思想、如何辩论。博客热反映了年轻一代在这方面的饥渴。语文教育应该在满足这种饥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思维、写作、辩论的能力。
还必须指出,互联网、博客已经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权威主义话语体系。老师说、学生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瓦解。我们这代在单向传播模式中长大的人,不仅要教学生、孩子,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来适应这样的挑战。这次韩寒和白烨的辩论,竟使白烨无法消受,不得不关博。这对我们这一代为人师长、父母的是一个警告。单向说教的模式,连“后80年代”的一代都对付不了,马上“后2000”的一代又会长大。难道我们在和年轻一代交流时能想出来的,还是那几本古书吗?
作者系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