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新最美的画卷。在这幅欣欣向荣、和谐和畅的美景中,我们看到新农村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村经济一翼突进,而是农村整体文明的腾飞,新农村急需新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要唱主角。 但是——
“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
镜头特写
:3月26日是周末,当杜戈鹏携女友在省城影都电影超市售票窗口,为5部影片选择哪一部而拿不定主意时,300公里之外的大同县周士庄水峪村的村民正为市电影放映队的到来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村里还有十八、九岁的姑娘、后生不知电影为何物。
话外音
:对于市民杜戈鹏和他的女友来说,花上十几元,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件很平常的事,省城近10家影院每天都在放电影。农村自上世纪80年代末,县乡电影放映队撤消之后,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就再也没有看过电影。如果这次不是省文化厅积极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21世纪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将千部优秀影片送到农家,水峪村的农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上一场电影。
呼声一
:“送电影、送演出、送书、送戏、送科技……,你送什么,农民就接受什么,农民自己选择余地不大。近年来,省里送书下乡为我这书屋送来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可是这些新崭崭的书借阅的人很少,农民更喜欢科技、娱乐方面的图书。”——祁县丰泽村权勇
呼声二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其中很多人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现在虽仍穿梭于城乡之间,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与上一代人已大不相同。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定襄杨芳乡张根营
采访感言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作为文化记者曾多次跟随文艺团体下基层演出,这样的演出每每成为当地农民的“节日”,特别是在农村露天演出,上千人观看已不罕见。据统计,我省现有农业人口约2338万,分布在117个县,1291个乡镇,28404个行政村,如此广阔的农村,单单靠“送”无法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精神需求。
“‘种文化’比‘送文化’解渴……”
话外音
: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更在发展,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与提高,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重视,社会支持,但根本上还需激发农村自身文化活力,要靠农民自己,农民不仅是文化艺术的欣赏者,也是创造者,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镜头一
:汾阳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李云山,先后投资8万多元购买了5台16毫米放映机、70多部拷贝、3部幻灯机、3辆摩托车组建了以家庭成员为主的“办喜事放映队”。两年来,李云山的“办喜事放映队”为贫困村、部队、福利院放映故事片1500场,科教片600多场。通过科教片的引导作用,先后帮助贾家庄等6个村建起科技示范点,培养了一批养殖、种植能手。
镜头二
:“二人台之乡”、“民歌之乡”的河曲县,农闲时,无论在村镇,还是县城都会遇到“二人台”家庭剧团在演出。据介绍,河曲县以家庭为单位的“二人台”家庭剧团已发展到20多个,从业人员达500余人。这些土生土长的家庭剧团凭着一把二胡、一架扬琴、一支笛子三大件,传承民歌艺术,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镜头三
:昔阳县大寨乡胡窝村李洪一,自办家庭图书馆,起名“春芽书屋”,为扩大服务范围,又发展了8个流动图书点,现有读者5万多人,“春芽书屋”的藏书超万册。李洪一和家人还把这些书送到种植、养殖户的棚院里,送到学校的课堂,送到普通农民家。
采访感言
: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和民间剧团,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中,离农民最近,也最能体恤民情、温暖民生。这些“种”下去的文化火种,正日益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采访中,初尝甜头的农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种文化’比‘送文化’更解渴。”
“农民自办文化需要全社会帮扶啊……”
话外音
:据最新统计,目前我省有农村文化大院569个、农村书屋498个、农村个体放映队424个、民办剧团341个,这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办文化日益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农村基层不可忽视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镜头特写
:3月18日,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杜德建自办的农家图书馆,接受了太原理工大学原晓冬捐赠的500多册图书和一台电脑。25年前,杜德建将结婚新房作阅览室,将父母为他结婚准备的几百元购书订报,办起了农民家庭图书馆。从此,杜德建一家节衣缩食,多方借贷先后拿出近16万元作为购书经费,共收藏了3万多册图书。这些年杜德建家庭图书馆始终坚持向乡亲们开放,全部藏书免费借阅,看书已经成为张坊村村民的习惯。但目前这个家庭图书馆已成危房,杜德建全家虽倾其所有,已难以维系,这个给乡亲们播撒了20多年知识和文明的全国首家农民家庭图书馆陷入了困境。
采访感言
:实践证明,解决县以下,尤其是山庄窝铺偏远地区农民的文化需求,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更需要全社会扶持鼓励农村自办文化,创造机制民间资金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更要珍视和培养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文化能人,这是一支对农民群众有着深厚情感的永远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
政策链接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为繁荣新农村文化提供了新契机,也为政府和社会扶持农民办文化提出新要求。本报记者李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