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径直地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于是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MBA案例课。
“给你举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楼的谁死了,明天三楼又死了一个。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那天这个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坐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引自微软中国公司全球技术支持部部门经理刘润博客
上海的哥臧勤这下子可出了大名。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录制完当地一档著名的财经节目。回到公司,还有一群媒体在等待着他。拍照、接受采访……有几家电视台甚至要跟拍臧师傅好几天,据说已经有商业广告找上门来。这两天臧师傅没有出车,都在忙于应付这些事情。记者对臧师傅的采访,只能在他吃午餐的时候才能进行。即便此时,各种各样的闪光灯也没有放过正狼吞虎咽的臧师傅。这位成名速度之快直逼“超女”的出租车司机,如今有了一个新的称号———“上海滩第一的哥”。而这一切,只是缘自3月份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博克。
“微软高管”一篇博客捧红一个出租车司机 本是经济话题却引发网上道德讨论
3月31日,记者抵达上海。坐上出租车,刚出虹桥机场,记者与开车的师傅聊了起来:“师傅,最近你们上海有个的哥很出名啊!”师傅一听,赶紧点头,右手离开方向盘,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一个月挣8000元,这可真是‘人中豪杰’。”如今,在上海,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提起臧勤,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出租车司机因为成为了一篇博客的主角,而蜚声沪上乃至全国。
质疑一
“微软高管”真请的哥上课了吗回答:臧勤45分钟的课被掌声打断8次
3月14日,微软中国公司全球技术支持部部门经理刘润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了自己的一次“神奇”的打车经历。在这篇博客中,刘润写道:“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径直地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于是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MBA案例课。”在去机场的路上,这位出租车司机向刘润发表了一番自己如何开出租车挣到月薪8000元,如何对自己的车进行成本核算、风险控制、接客技巧的讲话,最后,这位的哥还把自己的出租车职业概括为“快乐工作”的理念。一路上听下来,刘润很是佩服,下车时便邀请他给微软的员工讲课。
刘润把这位神奇“的哥”的自述搬上了他的博客,此文几天内在网上受到极大关注,被众多网站转载。事后,尽管刘润和这位的哥都不愿意再多说些什么,但在媒体的千呼万唤之下,这位名叫臧勤的师傅终于还是走到了公众面前。
几天之后,臧勤出现在微软公司,为50多名员工上了一堂MBA课,45分钟的讲话,被掌声打断8次。
质疑二
月薪8000元?除非不吃不喝不睡
回答:有200多的哥收入跟臧师傅差不多
从刘润的博客出现在网上的那一天开始,人们就纷纷为这位的哥的精明能干拍手叫好,更为他“快乐工作”的理念而感动。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产生了质疑,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仅凭在市内开出租车,是否果真可以实现月薪8000元?
尽管臧勤已被证明确有其人,但似乎很多上海的哥依然不太相信月薪8000元的说法。一位的哥告诉记者说:“不可能。我做这一行做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月挣到8000元的。除非他不吃不喝不睡还差不多。”
而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平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数字:在大众公司两万多名驾驶员中,收入能跟臧师傅差不多的有200多人,占了1%。
质疑三
宁可不拉活儿也要看他怎么赚8000元回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
锦江出租汽车公司司机王光红告诉记者,他的正常收入是每月2000元到3000元。“要说8000元,也实在太多了一点。现在的交通条件也不允许啊。其实,我觉得我做得也很用心了,不敢说是最用心的,但也不能算是偷懒的。要说成本核算,我每天也算的,计价器里都有数据,自己也做了一个表格,每天赚了多少我都有明细账。我们周围的同事也都觉得不太可能。宁可不拉活儿,也要跟车看他怎么赚8000元。”
臧师傅给出的解释首先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每天要交给公司380元份钱,那么,你的主要成本在哪里?这需要一清二楚。“先把本钱挣回来,才能去考虑挣钱”。
其次,臧师傅特别重视计算时间成本。对于最让司机师傅头疼的拥堵问题,臧师傅认为是可以自己来控制的。“我常说,开出租车开三年才能算是小学毕业,因为那个时候,才能对上海的大街小巷非常熟悉。”在上海开了整整17年出租车的臧师傅告诉记者。比如说,早上从闸浦路到徐家汇,绿灯都是联网的,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徐家汇到闸浦路则都是绿灯。了解到这些规律,自然会节省成本。还有,“在路面上,不要把宝押在一条路上,比如说客人要到火车站,千万不要只认长寿路,一旦长寿路堵车,赶紧选择北京路过去”。
臧师傅还会打时间差,其他司机颇为重视的每天傍晚5点半到6点半的下班高峰期,臧师傅却不会上路干活儿。“这个时段是打车高峰期,但一般道路都较为拥堵。我做过计算,一个15分钟的活儿,在这个时段至少需要25分钟才能完成,这个时候根本不会有什么效益。所以我就先去吃饭,顺便好好休息休息,等6点半过了再开始干活儿,这时的路面情况已经好转了。其实,从6点半到9点半,依然是打车的高峰,这时候,不少驾驶员都去吃晚饭了,可这时却是一些加班的员工下班的时候,他们一般不会自己坐地铁回家,而是普遍选择‘打的’回家,因为公司能报销车费呀!”
“5点半,我饿着肚子干活儿,结果呢,一家老小都没饭吃。在这个时段之后干活儿,我先把肚子吃饱了,全家也都能吃饱。”臧师傅给自己的时间差战术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杨国平说,这些驾驶员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勤快。以臧师傅为例,他每天开50个车次,而别的驾驶员一般只开45个车次。“臧勤一般4点多起床,5点到7点就挣了200元。这个时候别的驾驶员都在睡觉”。
质疑四
你为什么不选拿药的而选拿脸盆的回答:如果等车的都是壮小伙,我当然要考虑我的效益
“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做,做得越多越好,而不是做得越少越好。这就需要对客人做一个判别,比如有人穿着背心裤衩,不可能去浦东机场。一般来说,我的主要乘客是35岁到40岁。一个公司的部门主管,80%不会去坐地铁,因为他的工作决定他可以报销,而他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他一般不去坐公车和地铁,而选择打车。对于驾驶员来说,怎么样去观察、分析就十分重要了。我会经常站在乘客的位置上,考虑他们会怎么想,这对自己的收入、效益都有好处。”3月31日,臧师傅告诉记者说。<<
“要学会观察,要分析你的乘客,掌握乘客的规律,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高级企业管理者都在考虑自己的产品卖给谁,我也要找我的客人群体。比如,酒店、宾馆、商务楼、商业街都是有客人的地方。”这是臧师傅介绍自己的经验时的第二条。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说,臧勤对客户的确有非常多的研究和观察。
然而,也正是这一条,在网上引发的争议最为强烈。刘润的博客里记载了臧师傅给刘润举的一个例子:“医院门口,一个拿着药的,一个拿着脸盆的,你带哪一个?”
“你要带那个拿脸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医院看一看,拿点药,不一定会去很远的医院。拿着脸盆打车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儿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楼的谁死了,明天三楼又死了一个。从医院出来的人通常会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健康才最重要。那天这个说: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说他会打车到人民广场,再去坐青浦线吗?绝对不会!”
臧勤说:“两个人都在医院门口,谁先来谁后到?我能判断吗?显然不能。如果拿药的那位是老弱病残,需要照顾,我当然会让他先上。但如果拿着药的只是个伤风感冒的年轻人,而拿着脸盆的是重病人,刚刚出院,你说谁更需要呢?再说,人家住在医院一个星期了,刚刚出院,多想家啊,肯定归心似箭,想尽快地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你说谁更重要呢?所以说,一件事物,大家只从‘挑客’这个狭窄的角度去考虑显然是不对的。挑谁是对的呢?这里就有个前提,是需要分析的。要是一位站都站不稳的老大伯,我当然选择拉他,要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都一样,我会考虑既然都一样,那相对而言当然要考虑我的效益和我自己的生存。”
质疑五
臧勤的选择折射出一种道德危机回答:我的选择是在“不违反社会道德”的前提之下
有人甚至评论说,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臧勤选择的不是最需要的,而是最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这样的做法……隐隐折射出一种道德危机。”
对于这种说法,臧师傅认为“谈不上”。“比如在公司商务楼,大家打车都是排队按秩序,我当然要拉排在第一个的。但如果客人都在马路边上站成一排,我也不知道是谁先来的,要是拉离你最近的那个,可能离你最远的那个人还会说是他最先来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做个选择了。”但臧师傅表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这种选择都会在“按照正常规定、不违反公司营运制度、不违反社会道德”的前提之下。
臧师傅又给记者打了个比方:“我在路口拉活儿,右手转弯有个超市,只能挣10元钱的起步费,左手转弯去一个商务楼,可以挣得更多,做哪个?我做那个超市10元的活儿,不挣钱,那就是我觉悟高?我做写字楼的生意,就变成没有素质了?两个人都是在打车,只能坐一个人,我也不知道谁先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就选择做去写字楼的活儿,因为这对于我的效益是有好处的。难道选择赚钱少的就是光荣?如果说你只知道超市,不知道商务楼,那就是自己能力有限了。如果你知道还有更好的,同样的机会,那当然选择更好的。不可能我就喜欢做不挣钱的活儿,那是不正常的,社会就不进步了。当然,社会道德还是第一的,遇到老弱病残的,我当然也优先。”
质疑六
有没有乘客因为被“淘汰”而投诉回答:臧勤十几年从未被投诉过
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平告诉记者,臧师傅是绝对不敢挑活儿的,更别提拒载了。“我们公司有一个无过错投诉制度,只要客人投诉,不管是不是驾驶员的责任都要追究责任的,更别提拒载了。我们一贯反对挑活儿,我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乘客有挑选车的权利,但司机是没有权利挑活儿的。”事实上,臧勤十几年来一直遵纪守法,从未出过事故,也没有被投诉过。<<
杨国平认为,臧师傅的“挑活儿”概念不是大家狭义理解的“挑活儿”,“对乘客作判断是一种职业的判断,至于停下车之后就得看具体的情况了。比如说要是有病人,肯定会让病人先上,但在大家都一样的情况下,司机可能会更愿意拉一个拿着公务包办公务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鼓励,但这也没有违规。经营是要核算成本的,更何况目前而言,大部分时候出租车还是供过于求的。”
“‘挑’也是一种科学结构。比如他避开晚上5点半的高峰时段,这是合理规划的,‘成心’的挑并不存在。”杨国平说。
质疑七
北京的哥9年义务接送老人你有何感想回答:很值得敬佩,我也有送客人没收钱
北京的哥魏勇夫妇9年风雨无阻接送患病老人李世娴的故事曾经感动了很多人,记者请臧师傅将自己与魏勇夫妇做个比较。臧师傅回答说:“我送客人没收钱也有啊。3月20日早晨8点多钟,一个女孩在长寿路上了车,对我说,‘师傅,我被人家奸污了,麻烦你给我送到警署去’。我拉上她,找不到警署,看到马路上有两个警察,把她送到警察那里。小姑娘要给我钱,我说,‘你遭遇到这样的事情很不幸,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北京的这位司机每天接送患病老人,很值得敬佩。我感觉各人做法不同,用一颗平常心、善良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就好。”
支持者
我有时候也“挑活儿”
对于这种“挑活儿”,其他的师傅也表示理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司机告诉记者:“比如说,一个年轻小伙子和一位看上去很厉害的阿姨同时站在路边打车,我肯定会下意识地把车停得离小伙子更近一点。因为小伙子一般没那么多事情,而一些阿姨就比较斤斤计较,事情特别多。再比如,下雨天,同样两个人打车,我肯定愿意拉那个不带行李的。因为我要是拉了那个带行李的,搞得一车水汪汪,我下一趟活儿就别拉了。”说到这里,车过外滩,这位司机看到一位乞讨者在外滩如织的游人中正走向一对恋人,便笑着对记者说:“你看,他也知道挑人讨钱啊,谈恋爱的人一般碍着面子,给钱的几率大。”
思考者
臧勤比姚明、刘翔还有辐射力?
杨国平也告诉记者,在上海,的哥中的好人好事也非常多,比如在他们公司,就有许多志愿者团队,为老人、盲人义务提供服务,坚持了许多年。
沪上有媒体认为,臧勤现象甚至比姚明、刘翔还有辐射力。杨国平认为,臧勤现象的出现,对于整个上海出租汽车行业起了一种积极推动的作用。“我认为他在告诉我们怎么样做一个职业的驾驶员。驾驶员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劳动,他更是一个经营者,因为一辆车交给他,他需要去研究怎么经营好这辆车”。
记者手记
臧师傅的幸福生活
臧师傅是个快乐的人,记者发现他尤其善于寻找快乐。记者问他:“您现在特喜欢现在您的工作吧?”臧师傅用浓浓的上海腔回答:“开心得不得了。”午餐是一碗面条,喝口热汤,臧师傅全然不顾镜头的骚扰,高喊了一声:“痛快!”他告诉记者:“我老婆都奇怪我每天为什么总是开开心心的。”
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态,使臧师傅对于堵车有了这样的定义:“堵车是我的休息时间。两肩下垂,自然放松。”<<
臧师傅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统计,在每天的工作中,经过堵车的地段,红灯等候的时间一共是3到4个小时。“这时候看看周围的高楼、绿地,还有街上那么多漂亮女孩子,感觉挺好的,为什么总是盯着前头那辆车呀?”
“你开车到浦东机场的时候,可以径直开100迈,不会堵车。可那个时候你得高度紧张,眼睛睁大,想休息还没得休息呢。”这就是臧师傅的逻辑。
他会跟乘坐的客人谈论路边开放的究竟是什么花,会跟一位大厨客人打听怎么样才能把酸辣汤做得更好。这两天,天天见记者,臧师傅告诉记者说:“我们家爱人也说,希望我赶紧回去做个驾驶员,休息的那天可以回家做菜。连孩子都偷偷跟我说,这两天妈妈做的炒牛肉没有我做的好吃。”
面对油价上涨这样令人头疼的问题,臧师傅回答说:“一个小时增加了我6角钱的成本,这肯定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很多事情改变不了,我们只能去适应,用积极的心态和方法去改变。再动动脑筋,挖挖潜力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