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道外的“同记”,每一个哈尔滨人,都会有一些绅士淑女般的矜持。如果从1903年武百祥与同乡共同创办的“小同记”店铺算起,“同记”已经走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同记”凝视着松花江畔的风风雨雨,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 百年“同记”那“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店规,足以在当代人心中激起阵阵波澜……
张 正
艰苦创业 灵活经商
武百祥1878年出生在河北乐亭县何新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私塾读过5年书,但由于顽皮淘气,再加上家庭并不富裕,13岁还是个懵懂少年的他就踏上了闯关东之旅。刚到长春,他就到商铺当学徒。按铺内规定,三年内的学徒不许站柜台。这样,从早到晚他就只能干些杂活儿:装烟,倒茶,扫地,倒屎,倒尿,学不了什么手艺。每晚掌灯过后,还要看穿堂门。武百祥在《五十自述》中有这样回忆:“过堂风格外凉,墙角下忽转过一阵冷风,不自主地打个寒噤,我挣扎着忍耐下去。睡觉后半夜醒来摸一摸腿部,仍是冰凉,才知道腿脚冻僵了……”
创业路坎坷。他走街串巷,摆地摊,蹲伙房,什么都干过。来哈尔滨创业的路上,被人拿走行李、包裹,还差点被冻死。生意场上,几次赔本,数次被骗,多次与人合作不欢而散。他并没有气馁。几度风雨几度沉浮,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善于抓住商机,大量存货,大大的赚了一笔,使同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当时,东北三省一般人都要戴一块怀表,凡来哈尔滨置这种货的,大约有十分之七由武百祥经手。一次他从法国开的表行里进表链七百打,不出三个钟头全部卖出,获利4000多元。还有,他看到市面上流行一种英式的帽子,当时市场又没有生产的,他就买回缝纫机,请毛皮匠自制出售,很快被抢购一空。清朝倒台后,人人剪掉辫子,帽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他又盖厂房,增加了工人,开始生产毡帽、皮帽、草帽。
武百祥不墨守成规,是一个敢于打破陈腐经商陋习,敢于创新的人。1921年,大罗新环球商店在道外北兴街开业。新张营业的“大罗新”一改过去的经商作风,首推“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店规,企业的信誉度在顾客心中迅速飚升。到“九一八”事变前,同记名下已拥有大罗新环球百货、同记商场、大同百货店、同记工厂等七处营业地,有日本大阪庄、上海驻庄等8处,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联合企业。“同记”名下的所有雇员已达2000余人,总资本近200万两,年利润超过32万两。
以人为本 儒商风范
武百祥在走上谋生之路后,经常由于文字、书信方面的欠缺而被人讥讽、嘲笑甚至辱骂。他体会到没文化的切肤之痛。当时,他也不知道看什么好,就先看“列国志”、“三国志”、“说岳”、“聊斋”。看不懂就请教同住的读书人。长此以往,提起笔来,也能写一些东西。虽然白字很多,然而意思却能表达明白。开卷有益这句话,被他奉为金科玉律。经营同记之余,他总能抽出时间潜心读书。从《殖民列传》到外语,不断学习进取。由于武百祥注重学习,尊重知识和人才,因此他的目光和思想境界,在同行中胜人一筹。有一次,他与哈埠商界名流大谈经商之道:“生意二字重在后者,意字为三部分组成,拆开便是“立”、“日”、“心”三个字。“立”者站也,买卖人只能站柜台,以示和对顾客的恭敬。所谓“日”就是要主动、客气地打招呼,耐心解答顾客提出的问题;所谓“心”就是要做有心人,处处用心,认真研究顾客心理和要求,妇幼童叟有别,青壮老弱各异,只有这样才能将生意做好。
武百祥重文化,爱才学。为了寻得一块好“同记商场”字匾,他不惜远行沪杭,觅得知名书法家刘青为“同记”提匾。“同记商场”巨匾挂出后,仅是慕名来看匾的名流就络绎不绝。他求才若渴,当得知天津有一个理财高手叫徐信之,就带人到天津求见,但却被徐拒之门外。武百祥并不甘心,不久又再次去津拜访徐信之。碍于面子徐与与他见了一面,但还是婉言谢绝了。武百祥不甘心,拿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再次相约,终于打动了他。
一身正气 洁身自爱
旧时代的许多商人只顾赚钱,不问国事。还有些人怕洋人找麻烦,不得不与他们敷衍、周旋。更有甚者,竟投怀送报,与殖民者勾勾搭搭。而武百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执著的爱国情。“九一八”事变后,他满怀爱国激情亲自动手写出题为《倭奴寇我东北》长千余字的传单,印刷几千册,呼吁哈埠各界爱国同胞联合起来,抗日救国,将侵略者赶出家门。
武百祥虽腰缠万贯,却始终节俭,从不挥霍,更不腐化堕落。他家离同记商场有两公里之遥,像他这样身份的人一般都坐洋车或人力车上下班,可他不论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是安步当车。旧时代有钱人,三妻四妾,花天酒地,是司空见惯的事,可他对这些不屑一顾。武百祥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求员工不嫖妓,不纳妾,不赌博,不抽大烟。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教授)
链 接
武百祥大事记
1903年,武百祥与同乡集资小洋500元创办“同记”字号。
1907年,在表兄赵禅唐的帮助下,武百祥又拼凑了500卢布,重新以“同记”的字号开始经营商业百货。
1913年,武百祥在“同记”店铺的后面,办起了同记工厂。
1921年10月,大罗新环球商店在道外北兴街隆重开业。
1922年,武百祥首创了道外区最早的商业学校。
1925年,武百祥继续在“同记”内部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薪金分红”。
1927年,武百祥建起同记商场。
1929年,武百祥又盘进了一家百货店,更名为“大同百货商店”,这样,在“同记”的名下就有了大罗新、同记、大同三家大型百货商店同时并存,经营的商品有23大类,3000余种。
1933年,武百祥将商店和工厂分开经营,实行工商分立。
1934年,武百祥参加了哈尔滨基督教会举办的“北满圣经学院”学习。1940年毕业后成为一名牧师,留学院任教。
1943年,同记工厂彻底倒闭。1944年同记商场也被迫歇业。
1946年3月,重新恢复了同记商场的营业,5月恢复了同记工厂的生产。
1955年12月2日,武百祥带头宣布同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此后,武百祥被安排到市百货公司任经理。
从1947年起,武百祥先后担任了哈尔滨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主建国会哈尔滨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人大代表、市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1966年9月5日自缢身亡,终年88岁。
武百祥二三事
张代华
家住道外南十道街13号的张焕老人,今年92岁。20多岁的时候就在“同记”武百祥的手下工作,后来成为“同记”的财务经理。时光流逝,他时常念叨一些有关武百祥的旧事。
“该咋办,咋办”
武百祥有一个口头语“该咋办,咋办”。武百祥40岁时同夫人韩惠梅生下一个儿子叫武恩佑,这是武百祥兄弟四人中生下的唯一的男孩。孩子降生后,武百祥对他宠爱有加。孩子6岁时不幸染上肺结核,武百祥日夜守护在孩子的病床前。等孩子康复后,武百祥竟然决定把体弱多病的孩子送到北京香山慈幼院住读。武百祥的夫人想不开,亲朋好友也不同意,武百祥只一句“该咋办,咋办”的话就把儿子送到了北京。武百祥有个舅舅叫何善荣,是他带武百祥闯关东的。同记成立后,安排在店里做事,这位舅舅以老板的长辈自居,经常在店里任意发号施令,骂人,不遵守店规,影响极坏。他深思熟虑后通知经理:“何善荣的事你们按着店规处理吧,‘该咋办,咋办’!”于是,老人家被辞退了。
唯一的西服
武百祥身高大约1.75米,皮肤白净,长瓜脸,大眼睛,高鼻梁。当时他虽然在很有钱,但一身深色制服总是不离身,穿破了就再做一套,给人的印象是既俭朴又传统。一次,他要去北京开会,在大家再三劝说下才勉强做了一套西服,这套西服他也就穿过几次。一次,市工商联要一张一寸免冠照片,他穿这套西服照了张照片。他把这张照片放大了挂在卧室里。另一次是去北京开会,他穿着西服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地和他握手问候,后来这场面被拍成新闻记录片,这是武百祥一生中最难忘和最骄傲一件事。
给员工“股份”
武百祥很能赚钱。他将赚来的钱不用来搞个人享受。他生活简单,每天的伙食基本上就是牛奶和面包。他拒绝参加社交活动,不抽烟喝酒,不逛戏园子。他也不搞关系,简单的不得了。他和家人从来不上饭馆吃饭。他每天拎个小包步行上下班,自家连个汽车、马车和人力车都没有。一方面他把企业赚来的60%的利润用来扩大再生产,一方面把另外40%的利润给同记的员工每人相应的股份。这好比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主人公乔致庸给伙计每人一份“身股”差不多。这样大伙都心往一处想,干起活来有劲头。当时,身为同记的员工是非常自豪的。
首推“言无二价”
在民国初年,各商家竞争激烈,上海,北京,天律各大商店没有一家不要谎的。这种恶习很快传到哈尔滨,当然也包括同记。武百祥及时组织同仁研究对策,果断地提出“言无二价”。与会同仁都感到非常惊讶,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他的主张。哈尔滨的商户看到“言无二价”给同记带来了好处,也就纷纷效仿。武百祥的“言无二价”也就是今天的“明码实价”。
(作者系道外区人民政府 干部)
--稿件来自《新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