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财政从抓支出结构调整入手,将财力分配向“三农”倾斜,整合专项资金,增加“三农”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61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河南省还将投入110亿元,继续为农民做10件实事,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河南积极落实各项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落实“一免三补”政策。一是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2005年,河南省决定提前免征农业税;及时向县市转移支付29.2亿元,全额弥补县乡因免征农业税减少的收入;及时建立了新的村级经费和五保供养经费保障机制,解除村干部和五保户后顾之忧。二是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法。实行大稳定、小调整,保持补贴面积、补贴标准稳定,保证农民已得实惠不减少;改革直接补贴兑现办法,由抵税改为发放存折;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1.76亿元,全部到位。三是改革良种补贴发放办法。直接向农民发放“小麦良种补贴券”,全省落实良种补贴3.03亿元。四是认真兑现农机购置补贴。实行补贴农机具招投标制、补贴资金集中支付制、受益公示制,落实农机购置补贴5146万元。
认真落实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05年,按照产粮大县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商品量等因素给予财政奖励。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筹措5.5亿元,对全省81个产粮大县给予奖励。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强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从2005年开始,选择24个发展粮食生产潜力较大的县,连续三年重点投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5年筹措资金2.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此外,还筹措2.1亿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2005年,河南省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916.4亿斤,增长7.6%,粮食总产居全国第一位,新增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范围。2005年,全省筹措11.6亿元,春季资助392.5万人,秋季扩大到619.6万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在校生的43%,其中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父母均为农民的农村中小学生在全国率先享受“免课本费、免杂费”。“两免一补”资助范围和投入资金量,均居全国首位。二是提前超额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从2004年起整合资金,重点改造48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005年,落实9.1亿元资金,提前一年消除D级危房596.9万平方米。三是努力改善农民就医条件。筹措4亿元,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纳入改造规划的1107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利用国债资金,建成了11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8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四是着力解决重污染地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落实3.23亿元,解决了重污染地区965个村、15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五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高“村村通”工程省补助标准,一般县由每公里补助5万元提高到8万元,贫困县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六是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落实1.1亿元,培训农民工38万人。七是支持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落实5.9亿元,45万五保户和105万特困人口受到救助。
2005年,河南省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出263亿元,比上年增加6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缺位”问题明显缓解,广大农民更多地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记者党涤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