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1日,又一批南沙守礁官兵踏上了永暑礁。这是上礁和下礁的战友分别前,互道珍重,紧紧相拥。本报记者张雷摄
越过美丽的西沙、中沙,我们终于抵达南沙!
南沙!小时候,我从课本的文章里读到过你;长大了,我从纷繁的国际时局中关注过你;今天,我竟可以如此近距离地端详你,我可爱的南沙!
这里的海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色调。深蓝色的是深海,翠绿色的是暗沙、浅滩,湛蓝色的就是碧波轻漾的礁盘潟湖了。远处,帆影点点,辛劳的南海渔民在这里撒网作业,看见祖国的战舰,他们纷纷招手致意。
第一次来南沙的守礁战士在船舷边欢呼雀跃,他们三五成群,或指点交谈,或摄影留念,尽情享受着这片海洋国土带来的视觉盛宴。
又一次回到南沙,“守礁王”龚允冲也是心潮起伏。“这里,既是‘国’,也是‘家’。”他说,我们驻守的礁盘,仿佛一艘艘军舰,锚泊在辽阔的南中国海,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从第一代竹棚式高脚屋,到第二代铁皮高脚屋,再到现在的第三代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礁堡,官兵们自己动手,以礁为家,茫茫大海因此悄悄发生着巨大变化。
上午10点,守礁官兵围坐在一起,在飞行甲板上举办了一场以“家”、“国”为主题的话荣辱讨论会。
“军人以爱国卫国为荣,军人的命运与祖国安危休戚相关。以身报国,何以得酬?我的选择是南沙。选择在远离大陆远离亲人的海防前线站岗放哨,就是不想让祖国的利益再受侵害!”来自赤瓜礁的战士张伟用一句设问表达了自己建功南沙的决心,也赢得了战友们的一片掌声。
“炊事班战士梁刚,去年底在守礁时父亲去世,可他没有提出下礁。当时,炊事班人手紧,他一直坚持到今年1月换防的时候才下礁回家奔丧。‘自古忠孝难两全’,梁刚用自己的行动为军人的荣辱观作了最好的诠释。”说话的是永暑礁通信参谋刘秋平。当年,听完龚允冲先进事迹报告会后,小刘和两位同窗立下誓言:赴南沙守礁,此头当向国门悬!几年来,他先后13次赴南沙,累计守礁时间已达42个月。
与守礁官兵坐在一起,记者突然发现一个细节:军官的肩章都磨损得厉害。湖南籍战士徐志斌告诉记者:“这都是补给搬运东西时磨旧的。”在南沙,一砖一瓦,一滴水一粒粮,都靠大家手抬肩扛运上去。来到这里,无论将军还是士兵,谁都不是局外人,就像一个大家庭。“干活的时候,我都敢给将军下命令呢!”
记者与这位乐观的老兵交谈,不经意了解到,已经12次上礁的徐志斌也有不平常的故事:4年前,女儿降生,他特意给女儿起了个叫徐航的名字,以纪念自己常年航行在海上。可至今,他只见了女儿3次!上次回家,想亲亲女儿,可女儿就是不愿意。老兵的话语有些哽咽,他说,如果有可能,他想通过记者的报道告诉女儿,其实爸爸是多么想跟她多呆一会儿啊!
一个如此简单的要求,虽然朴素无华,却透露出南沙卫士博大的精神世界,如同南沙瑰丽的风光一样动人心魄。(本报南海3月31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