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成熙(右二)、张宗爱(右一)在收集整理王妚大的歌。 于伟慧 摄
他来自香港,他来自西安,两位花甲老人,因为感动和一颗珍惜之心,自费来到王妚大的家乡,陪她聊天,陪她看病,并用录音机和笔记录下了一个个珍贵的音符
本报什运4月2日电(记者于伟慧)从2月14日到昨天,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三位年龄合计在一起超过200岁的老人,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艰难地进行一场力量微薄然而意义非凡的拯救活动,录制了王妚大演唱的民歌40多首。
放弃休假,进驻什运乡
这三位老人是60多岁的海南籍旅港画家戴成熙,60多岁的西北大学的张宗爱教授和87岁的王妚大老人。
戴成熙先生和张宗爱教授,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本是来海南度假的,2月7日他们在看了本报“海之南”对王妚大老人的生存状况及她的民歌的报道后,不约而同地找到本报记者,详细了解王妚大情况,决定放弃休假,马上着手对王妚大的民歌进行搜集整理。
戴成熙花近万元专门购置了摄像机,录音笔,数码相机等,而张宗爱则带来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大同文字”,用这种类似国际音标的文字记录法,克服了黎族语言没有文字的这一困难,把老人的歌词记录下来。
2月14日,经过记者牵线,这两位热心的文化人在什运乡找到王妚大。久治未愈的肺炎已经干扰了她的正常生活。由于年纪已大,在采集录制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老人最多唱一两首歌就要停下来歇歇。
两位来自大都市的画家、教授,从此就在乡里的招待所住下来,每天一早来到王妚大的家中,耐心地陪着她聊天,等老人兴致来的时候,就唱上一段,两位老人抓紧时间记录。除录制外,两位老人还要带着王妚大去卫生院打吊针。
对民歌,我们有着特殊的感情
戴成熙说,要是早点时间采集整理录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费力,目前最为担心的还是老人身体。一旦老人的离去,不但对于海南的黎族民歌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对海南的黎族文化,也是一种损失。
戴成熙还说,最为感动的是王妚大老人对于民歌的挚爱,即使在病床上,来了兴致老人也会唱上一两段。在这期间,他也帮助老人了却了一个心愿,帮助王妚大找到了她多年前的一个徒弟,在2月24日,家住五指山市水满乡的王玉梅在戴成熙的帮助下,来到王妚大家里,师徒见面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张宗爱说,对于民歌,我们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它从我们的手边流失、消失,收集整理,对于我们民间来说,存在着太大的困难,但我们一直在尽我们的能力在做。目前传统文化消逝的速度很快,就在我们谈话的这一秒种,就有可能有一个身怀绝技的老人过世了,但他却没有传人。而当前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就是在她的身上。传承着几千首黎族民歌,我们再不抓紧保护,随时都有可能人亡艺绝。
在录制现场,两位专家不断的和王妚大聊天,尽量给老人一个轻松的环境。
就这样三位老人,一个用生命最后的余热在演唱,一人用自费购买的设备来进行声音像录制,一个在用自己发明的大同文字进行记载,他们以个体的力量尽可能挽留更多民歌的流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