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金陵晚报记者 于飞
因为采访的缘故,记者经常去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对赵其国院士,是“只闻其名,难见其人”,因为土壤所很多了不起的人物都是他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成就,他们常常提起。记者很珍惜这次采访的机会,比约定时间早到半小时,“参观”他的办公室。 15分钟后,身板挺拔的赵院士推门而入,放下手上的布袋子,用浑厚的嗓音打起招呼:“哎呀,比我还早啊,要不是你们来,我还要在医院多待一段时间呢。”秘书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赵院士每天要当夫人的“送饭员”,中午要打车来往于土壤所和医院之间,已经瘦了好几斤。小心翼翼询问这件事,没想到赵院士反倒安慰起记者来:没关系,一开始我也很难面对,但现在必须接受现实,情绪平静了……赵其国的老伴,也在土壤所工作,今年78岁,是他在武汉大学的同班同学。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赵其国。说起2005年11月发生的事情,赵其国感慨万分:“哎呀,当时老伴突然就吃东西吃不下,喝东西也困难了,我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接受会诊,然后我就出差去了,路上我一直忐忑不安,后来秘书打电话给我,她不敢告诉我真相。第二天回到南京,我就自己跑到医院去问,结果太突然了,真的让我无法接受,她患的是贲门癌,而且很严重。”
伉俪情深,每天都当“送饭员”
艰难时刻,即便是院士,一个人也很难扛下来,他把在澳大利亚的儿子、孙子,在江宁工作的女儿、外孙全部“召”回家里,全家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工作,自己则每天从早到晚在医院陪着老伴共同度过。眼看春节到了,赵院士精神上的安慰给了老伴不少支撑,老伴的病情有了一些些好转,赵院士开始申请把老伴接回家过年,在不影响治疗进展的情况下,医院为院士进行了“特批”。“你不知道,被批准后他有多紧张啊,兴奋得跟个小孩子一样,非要自己扎个担架把他爱人抬回来,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他一个晚上打了无数个电话,吩咐我担架的棍子一定要找结实的,椅子要用舒服的,关于怎么把椅子扎上去这个问题,他就打了四五个电话给我,商量怎么打结”。秘书在一边说着,一旁的赵院士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现在,每天中午,为了不影响所里车辆使用,赵院士都自己打车到医院,给老伴送去营养的汤和新鲜的蔬菜。而老伴也许不知道,赵院士自己中午也就是随便在所里的食堂草草吃个盒饭。]
快乐工作,野象蟒蛇也要让道
“1953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土壤所,这辈子就和泥巴打上了交道。搞土壤研究非常辛苦,大量艰巨繁杂的工作,就是深入全国各地实地调查,搞土壤资源研究。在我近50年的土壤研究生涯中,除去连续三届担任土壤研究所所长,其余的时间,都泡在了野外。”对于工作中的乐趣,赵其国说得神采飞扬。“50年代,国家决定开发华南地区。当时国际上,天然橡胶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实力。而我们那时南方的橡胶树仅有几十棵,我在那儿干了整整8年,从西双版纳、云南南部到海南岛,南方14个省区凡是在地图上能用手指头覆盖的地方,全都跑到了。热带雨林,一进去就要好几个星期才能出来,浑身都会长满虱子,野象群就在我身边走过,还有那些蟒蛇啊,都在我们的脚下、头上出现。现在想想,真是太有挑战性了。记得10年前,有一次我坐的飞机路过那里,俯瞰胶林茂密的海南岛,那个激动的泪水啊,哗的一下就流出来了。”60年代,赵其国又来到了黑龙江的北大荒。从东到西一直到海拉尔,为了早日在那儿建立起国家的商品粮基地,赵其国和同事就坐在爬犁上将它全部跑遍。“当年采集标本,每天就睡在大森林里,吃野菜和野葱,用小铁铲挖土坑,我们在前面挖,部队就在后面保护。我挖了多少坑?哈哈,根本无法计算。现在我跟我的研究生们说,你如果不能挖到3000个坑,就不要做我的研究生。”尽管70多岁,赵其国仍然还坚持到野外考察。因为全国的土壤都考察过了,就缺香港。赵其国就向香港的学者提出合作申请,前后有大半年来回采样品,香港的七个大山赵其国都爬过了。
最大心愿,继续做课题研究
“现在有什么最大的心愿?我停不下来啊,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还要我出力,虽然我已经从以前很多团体上退下来当顾问了,但目前手上还有好几个课题在做,一个是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土、空气质量变化规律;一个是调查中国的水土流失情况;还有就是江苏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等等,时间很紧迫。”“还有,现在学生都有成就了,有的在执政有的成为科研带头人,令我最开心的就是,每年教师节、过年啊什么的,他们都会打电话给我,给我送花。出差到南京的话,也会抽空到家里来看看我。”“记得1993年的时候,我和老伴第一次结伴旅游,当时去的是儿子工作的国家——法国,前后20多天,我们跑了法国南部很多城市,像普罗旺斯啊等等,非常干净,我们都很喜欢,等老伴身体好起来,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能和她再出去旅游一次。”
赵其国院士简历
赵其国,男,中科院院士、研究员,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等职。获国际、国家及中科院奖15次,1992年获国际“道库恰也夫奖”,1999年获“日经国际奖”,发表专著8部,论文310篇,先后到45个国家参加会议、访问、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