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喜力啤酒遭遇的市场困境,也是不少外资高端啤酒曾经遭遇过或者是现在正面临的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短短几年内,英国巴斯集团、中策集团、澳大利亚富士达、SAB、生力、达能、嘉士伯等著名外资啤酒企业相继进入中国,一度拓展得很顺利。 据了解,生力啤酒在高峰期每年中国市场的纯利润达到1个多亿,在华南地区特别是深圳,喜力也曾连续几年成为市场的龙头。
据原某外资品牌啤酒广州市场销售人员透露,在中国市场打拼10多年后,该品牌目前也面临亏损压力,仅最近3年就累计亏损有1个多亿,相当于“前几年赚的钱都又赔进去了”。
而在自身品牌遭遇市场挫折之后,外资又选择了资本渗透的战略,掀起第二次进入中国的浪潮。
美国AB参股青岛啤酒后,2004年又以天价收购了哈尔滨啤酒;1997年收购南京和金陵啤酒后,英博收购了珠江啤酒24%股权、浙江KK、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在中国的啤酒业务、浙江石梁,并在2006年初以史无前例的高价收购了福建雪津;SAB拥有风头日盛的华润雪花49%股份;英国啤酒巨头纽卡斯尔拥有重庆啤酒19%股份;上海啤酒市场的老大三得利则是日本血统,;丹麦啤酒巨头嘉士伯则一路向西,参股兰州黄河和新疆乌苏啤酒。
在此期间,荷兰喜力不但参股了深圳金威和江苏大富豪,还于2004年将其与新加坡华沙尼集团(F&N)共同成立的亚洲太平洋酿酒集团引入中国。
到了2006年,外资公司的收购仍在继续。2006年1月23日,英博在其比利时总部宣布,以人民币23.2382亿元收购雪津啤酒39.48%国有股权,两年内即2007年年底前,以同等条件同等价格收购雪津剩余的60.52%非国有股权,雪津全部控股权的收购总价为人民币58.86亿元。
AB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程业仁表示,AB希望能够参与整个啤酒行业的整合,中国的啤酒市场离整合还差得远,最大的啤酒公司也不过占10%。
虽然,尽管规模企业几乎外资都已进入,但是外资企业是否能够完全占领中国市场还不是一件确定的事。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有400多家啤酒企业,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技术、设备和规模都不强大的企业,在国外市场根本没有生存的可能,可由于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比如税收的减免,这些小企业仍在各地“活”得不错。“对这些小企业的整合是外资,也是整个中国啤酒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