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是黑龙江日报北国书画院的高级美术师,他经常背着一个大背包,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刘森是少有的对《石鼓文》颇有研究的人,虽然记者与他是初次相识,但他没有先介绍他自己,而是首先介绍了他所研究的《石鼓文》。 在整个采访他的过程中,他的每一句话几乎都离不开“石鼓文”这三个字。以至于记者还未了解他之前就已对《石鼓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刘森告诉记者,《石鼓文》产生于27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石鼓文》指的就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石鼓共10个,鼓的侧面刻有文字,多为四言诗,也有叠字五字或六字一句的。《石鼓文》初期发现时10面鼓上总存717字,到北宋初期拓印时仍存有465字,但现在仅存250余字。刘森说,他搜罗了许多有关于《石鼓文》的书籍,但书中提及《石鼓文》的部分也是只言片语,于是他就找来了《石鼓文》的拓本,自己一点一点儿地去修复那些斑斑驳驳的字。
因为自幼喜好书法,刘森对《石鼓文》中字的结体也很感兴趣。平时他的包里总会揣着好几个小本子,本子上他用红油笔画了格子,用黑油笔在格子中练起了书法。这些字中融合了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的风格。他的一些感受和心得也记在了本子上。在他本子的第一页上,他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名闻利养皆是空,先天大道怡心中。悠然华载随便易,弥纶道体淡然恒。”他说,这也是他的人生信念。刘森告诉记者,他的字经常送给朋友,但是他从未卖过一幅字。他总觉得石鼓文是一种文化遗存,不能卖。
《石鼓文》让刘森在精神上变得很富有,物质上却很拮据。刘森说,他现在穷得就剩书了。他平时都不敢让朋友去他的家里拜访,他和他的妻子就住在四十多平米的斗室里,屋子里到处都堆着书和书画作品。他们家的屋里挂着好多条绳子,他刚刚写完的字,他妻子刚刚画完的画都用夹子夹在绳子上晾着。别看他和妻子生活并不富裕,可在买书上,俩人从没吝惜过,二百多元钱的书,只要是需要,俩人就眼也不眨地捧回了家。
刘森说,他的学习时间比一般人都要多,因为他睡得很少。每天夜里十二点至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刘森都在看书,刘森说这是他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时光。正因如此,他才有时间将《石鼓文》的研究按年代梳理了一番,并且带着自己对《石鼓文》的感情写下了一篇9000多字的论文。这篇名为《华夏璀璨古源文化遗存·周秦〈石鼓文〉》的论文曾先后被发表在《科学·时代》和美国《国际日报》上,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研究《石鼓文》的过程中,刘森一度病得很重,去医院检查,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但他坚决没有同意。他认为人活着就要对社会有贡献,不然活着就失去了意义。遇到胃疼得厉害的时候他就一手捂着胃,一手练习写书法。他的妻子看了经常会责怪他:“你不要命了?”好在刘森现在已安然无恙,回想起这一切,刘森说:“我就是希望《石鼓文》的研究别断层,而我愿意去做这个《石鼓文》研究的承接者。”
简历
刘森,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1979年至今发表书画作品近千幅及文学作品80万字。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并获奖,并被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友人收藏。(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