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上海本地文化遗产、被誉为“绣艺之祖”的海派顾绣精品展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一题为“顾绣复兴”的展览是近年来上海工艺美术界为数不多的由私人参与组织筹办的展览会。
由于已被文化部初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顾绣由专人保护不足为奇,但让人惊讶的是,发起这场“顾绣民间保卫战”的6名上海人并非顾绣“圈内人”,而是原IBM上海分公司的职员。 为了投入这场“保卫战”,他们毅然辞职,全职干起了拯救。
顾绣面临后继无人窘境
昨天下午,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厅,首席绣艺师陈红英现场示范着顾绣工艺,针线在她手中灵活自如,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驻足。
“这线穿过丝帛,几乎看不到痕迹呀!”在展厅现场,对于几乎“没有进展”的绣艺现场示范,观者有些不解。据绣艺师介绍,这正是顾绣与其它刺绣的不同之处。
以与苏绣比较为例,一般情况下,绣娘在完成苏绣时,通常将一根丝线分成两根,但绣顾绣,却要将丝线分为16根,甚至24根。正因此,当人们用手触摸顾绣的表面,往往感觉不到针线的存在,精细非同一般。但同时要面对的问题是,完成一幅简单的顾绣产品,一个人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完成,而比较复杂的作品,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精细要求如此之高,顾绣绣娘的眼睛往往在50岁之后就很难正常做绣工,而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辛苦、收入不高等现实问题对顾绣“望而却步”。时至今日,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以上海3年前举办的最后一期顾绣培训班为例,当时招的25个学员,至今坚持下来的不到8人。
目前在世的顾绣的第一代传人已86高龄,第二代传人也都50多了,即将退休。正如主办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涂以枫先生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再不开始努力,可以预言,若干年后,“顾绣”将完全失传,这对于上海本就贫乏的地方文化遗产将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题材选择重于绣娘绣工
在展会上,徽宗的《瑞鹤图》,梁楷的《牡丹图》,唐寅的《湖山一览图》,仇英的《人物六幅》等一系列名画,意境之清雅,针法之细腻仿佛“顾绣”再世。但记者了解到,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来看江浙。
让精于“苏绣”的绣娘来绣顾绣,如何确保作品是顾绣而非苏绣?主办方解释,主要是从题材和色彩上加以区分。
“首先,传统苏绣的题材多为花、鸟、人物肖像等,顾绣在选材时就避免苏绣的主流题材,以山水古画为蓝本;其次,与苏绣艳丽的色彩不同,顾绣主要选用能够体现古雅特点的颜色。”主办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张超称。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著名顾绣研究专家朱惠卿也表示,源于名画,古朴典雅的格调是顾绣区别于其他绣种的主要标志。“顾绣起源于大户人家,名画名作,并有名家指点,起点高,这是其一大特点,发展到现在,精心选稿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步骤。”按照朱惠卿的说法,目前展出的顾绣选画面广、层次高,比较符合高端艺术品的标准。“而苏绣的最初的起源是服饰、生活品为主,定位不一样。”
顾绣复兴需要市场介入
这场题为“顾绣复兴”的展览,主办单位的6名发起人都是原IBM上海分公司的职员。
涂以枫是目前该文化公司的总经理,之前在IBM公司负责公司运营方面的事务。一次出国公差时,他在一位喜爱收藏艺术品的外国友人家中看到一幅绣品。朋友告诉他,这幅绣品是他父亲早年从上海租界带回的、出自上海绣庄的“顾绣”。
“他当时就很困惑,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自己竟然不知道上海还出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回沪后,他特别留意了工艺品市场,但未觅到顾绣踪迹。涂以枫回忆,在与几位公司同事交流后,大家认为应该重新复兴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顾绣’,喜欢‘顾绣’,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丰厚的经济回报。”
6人坦言,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档绣艺文化”的中国品牌,在担当“发掘,继承,光大,创新”的责任的同时,总结出合适的商业模式,赢得利润和市场。
朱惠卿说,市场化的介入对顾绣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尚没有足够的资金会投向顾绣,而绣工的收入很低,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投资、宣传。”
背景知识 顾绣
顾绣源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上海露香园顾名世家开创,故而称之为“顾绣”。由于当时的顾氏家族有大量宋、元名画,顾绣主要是以名画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完成与原作笔意画境融为一体的刺绣。这是顾绣与其它名绣最大的不同,即它是一幅完整的画,并因此又被称为“画绣”。据了解,顾绣曾被誉为是“古代刺绣艺术的最高境界”,对后来发展起来的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均有重要影响。
顾绣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制约条件很多,所以难以普及。清末,由于顾氏家族衰弱,顾绣逐趋湮没,并被吸收顾绣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
上世纪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机构“全节堂”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女子刺绣班”。可惜后来学校毁于日军的炮火,再也没有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