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争相举牌 家长乖乖埋单
上周五,浦东某小区内的一所幼儿园举行义卖活动,帮助西部地区的希望小学建立书库,200多名小朋友和30多名教职工捐献的玩具、书籍等共拍得9600元。在幼儿园老师和不少家长孩子感到高兴的同时,个别家长也提出不同意见——
正方 培养爱心,利人利己
闵行区某幼儿园曾举办过一场为白血病患儿义卖捐款的活动,许多孩子在家长陪伴下,带来自己的玩具、图书、日用品等交给老师统一义卖。 台上,老师卖力吆喝;台下,孩子们争相举手认购,掏钱埋单的家长们个个乐呵呵的。一位父亲还致电本报,希望记者能采访这个“感人的场面”。他说:“在幼儿园里搞爱心义卖,帮助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的孩子,利人利己,应该大力提倡!”
无独有偶,本市另一家幼儿园举行爱心义卖活动时,也有家长致电本报希望进行宣传报道。
反方 形式主义,造成攀比
一位家长认为,孩子没有经济收入,义卖最后还得由家长埋单,这会使义卖流于形式。此外,幼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处于萌芽阶段,明码标价的义卖活动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爱心是可以用金钱购买的”。所以,爱心教育大可以换一种更有意义的形式,比如一些需要孩子们付出劳动的形式。
还有一位家长提出,虽然老师事先曾要求拍品价格在20-200元之间,拍卖会现场仍出现以600元成交的名牌对讲机、400元的书籍等高价拍品,老师也没有多加干预。他原本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零花钱和压岁钱拍回一些商品,没想到现场却会有这么多高价商品,明显超出了孩子压岁钱、零花钱的承受能力,让他很担心义卖活动是否会变味、孩子们是否会形成攀比心理等问题。
他与一位同事交流这个问题,同事也有同感,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参加了一次义卖活动后,觉得自己带去的东西跟别人的名牌玩具、名牌文具等相比拿不出手,闷闷不乐了好几天。第二次参加活动时,竟要求家长买一些崭新的名牌玩具让他拿去“义卖”,令家长大跌眼镜。
还有家长的意见更尖锐:“老师看到别的幼儿园搞义卖,唯恐落在后面,为了自己要出名,才搞出这些花头来。”
某些观点也许偏激,但是,从这些反对意见可以看出,教育部门特别是幼教机构举行义卖活动时,确实需要进行正确引导,以防好事变味。 本报记者 孙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