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天消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在国人的职业生存方式中体现出来。据今天《光明日报》报道:目前中国人的职业生存方式在就业方式、职业地位获得途径、心理契约、流动方式、成功标准及职业种类六个方面发生了大变化。 如果时光倒退20年,职业生涯问题决不是一个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国家就业政策是“统包统配”。一个人一旦被安置就业,就等于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生死合同,“从一而终”成了中国人典型的职业生存状态。在当时中国人的话语中,基本上没有择业、下岗、失业等词汇。曾几何时,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是在突然之间中国人遭遇了自主择业、竞聘上岗、下岗裁员、跳槽失业等一系列陌生的现象: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知青回城找不到工作、九十年代末的国企职工下岗到现在的白领被炒鱿鱼、“海龟”变“海带”,这一切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去的“天之骄子”现在不得不应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现在某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也有不少大学生敢冒风险、竞相尝试。只要个人有足够的能力、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职业命运。心理契约是指个人与组织之间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双方心理上的认同与归属。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裁员,这一严酷的事实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稳定的长期的雇佣关系。据一家权威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调查统计,目前中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工作一次,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由于频繁跳槽,职业流动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不仅在组织的不同部门间流动,也在不同组织和不同专业间流动。在新的组织环境中,由于上升的空间受到限制,雇员们更加频繁地在组织的不同部门间流动、在不同组织和不同专业间流动,流动模式更加多样化,不稳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周文霞)
(金陵/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