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大射电望远镜竣工
探月工程“千里眼”诞生昆明
本报讯(实习记者
宋奕辰)为我国绕月探测“嫦娥工程”建设的全国第二大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昨日在昆明东郊云南天文台竣工,目前已进入备精度调节阶段。 技术人员开玩笑说:“不久后,在这里将可以看清嫦娥长什么样。”
在昆明建成的此类大型射电望远镜,是用于“嫦娥工程”的地面主干设备,全国共有4台,分布于北京、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云南省天文台此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汪敏介绍说,北京的那台直径为50米,是全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而昆明的这台是40米,位居全国第二。这两台射电望远镜的功能相近,主要承担对发射到月球上的卫星传输数据进行接收和对卫星的运行轨道进行测定。4台射电望远镜全部建后,将联合我国现有的深空测控网对探月卫星轨道进行实时测控,对探月卫星的运行、工作情况等进行不间断地跟踪、监测。
昆明的这台望远镜,自去年8月在昆明东郊凤凰山上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内开工建设,高度为45米,重量达400余吨。据施工人员说,望远镜的锅状天线展开面积相当于4个篮球场,天线主反射面能够水平和上下旋转,动力来自于弱电设备。记者在望远镜的顶部看到,射电望远镜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只有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在高空对锅状天线主反射面的精度进行调测,周围环境空旷,具有非常优越的卫星观测条件。
据了解,望远镜的电子设备安装、连接调试、系统性能测试、验收等全部工作将于6月份之后完成。
(名词解释)
嫦娥工程
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后,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经过10年来的酝酿,确定了我国整个探月“嫦娥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6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二期工程力争在2012年发射首颗着月探测器,携月球车一起登陆月球,进行月面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则设想在2017年发射首颗返回探测器,在月球采样并顺利返航。整个工程力争在2020年左右建立比较健全的月球探测系统,为深空领域探测积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