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4日电(记者刘翔霄)清明节临近,山西省民俗学家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处内陆的山西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与有着微妙的关联。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丽萍介绍,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孙丽萍介绍说,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此外,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发生地就在山西中部吕梁地区的汾阳,山西杏花村的美酒也因此诗而闻名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