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走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课堂,学生不时会发现六名“主治医生”的身影。他们虽然大多都已两鬓苍苍,但听课的认真程度一点也不低于学生: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态度修养,甚至普通话标准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关的一切都是他们留意的内容。
他们都是具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和老教师。不久前,教务处返聘他们担任教学督导员,职责就是担当教学督导,为教学质量检查号脉。他们的聘期为2年,可以连聘连任。对此,担任督导员的原院长封福海教授解释,时下,不少高校面临着学校发展快、学生规模扩大快、师资队伍增长快的“三快”现象,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授课质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今后,青年教师初上讲台,“主治医生”将对其教学过程号脉开方;学校新增专业新开课程,“主治医生”将坐镇检查,探究其符合指数;学生对个别教师授课方法颇有微词,“主治医生”又会成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为此,学校还出台了《课堂教学督导员管理办法》和《课堂教学督导员管理实施细则》,其中规定:在工作方式上,督导员可以采取“听”、“看”、“评”和“会”的方式。
这个新职务并非走过场,打哈哈。翻开“主治医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上面留下不少颇为严格的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局限于教师本人对书本或教案的阐述,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属于“灌输式”教学,应增加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讲授内容信息量不够,缺少案例或实际事例,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自信程度不够,不能大胆树立教师权威。对于学生的不良学风应大胆指出,并加以约束,要掌握在课堂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