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谭启首
百年哈尔滨,经过新旧思想、东西文化的冲击、融合、沉淀,形成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和城市建筑风格,保护好这些永不再生的建筑就是留住一段历史。在哈尔滨市第二、三批保护建筑名单公布之即,本报将陆续推出新公布的一类保护建筑背后的故事……
位于南岗区光芒街40号一栋典型俄罗斯风格砖木结构建筑,建于1930年以前,曾经是中东铁路时期的住宅,日前被列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正是这栋建筑,从1933年开始,成为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等一批优秀抗日战士,从这里走向抗日第一线,这里就是曾经的“中共满洲省委”。
走进使用面积大约88平方米的建筑,侧立面窗户带有可开合的木制遮阳板,四坡铁皮屋顶,上带老虎窗,门窗雕花,木制装饰表皮,书房、会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属于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位于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因斗争和安全需要,满洲省委迁到哈尔滨,在道外十六道街、里中国三道街、南岗区花园街、人和街都曾设立省委机关。1933年夏至1934年夏,满洲省委机关转移到小戎街2号(现光芒街40号),当时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同志的家,当时省委领导和省委领导会议室就在这里,研究抗日斗争的策略、方法,形成诸多文件。
--稿件来自《新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