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杨维成 刘健 郭立
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40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1500多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些都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更是一本政治账、情感账。 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保存着老家的门牌号,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石磨,离开故土,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
本该叶落归根的95岁老人杨祥国,带着54个子孙远离了故土;出生28天的小潘琳,还没来得及看看故乡的模样,就被爸爸妈妈带往他乡。移民徐继波保存好老屋的门牌号,告别老父老母……每一次移民离开故土,都依依惜别,催人泪下!
峡江滔滔,说不尽移民的心里话;青山隐隐,诉不完移民的故乡情!后靠移民离开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瘠薄的山梁台地上;16万多外迁移民则是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
重庆涪陵南沱镇坪西坝依靠种植特色作物,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是三峡库区“首富村”。但为了建三峡,村民含泪刨掉了带来财富的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
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50多岁的移民冉以奎,种了300多株佛手树、柑橘,办有小酒厂。政府动员他外迁,老伴哭肿了眼,他劝说:“哪方水土不养人,再创家业不就是苦点累点。为三峡作贡献,值!”这个村26位冉姓移民跟着他主动外迁。
较之于物质的割舍,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为了清库,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65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树一倒,她浑身瘫软,泣不成声。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三峡库区水质,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仅这个镇,15年内就要迁坟几百座……
巫山县巫峡镇党委副书记彭晓蓉回忆起移民时的细节眼含热泪:青云村的田明安小心翼翼包裹蔬菜种子上路;龙嗉村的马林升收帆卖船主动搬迁;龙兴村的黄方春搬走了家里的老石磨。
这点点滴滴的凡人凡事,铸就了三峡移民平凡而英雄的群体。
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三峡移民重建家园的号子正激荡九州
一位外国首相感叹:“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20几个,百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国家。”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移民仅为三峡工程的1/30,大规模外迁移民是三峡工程的首创,没有先例可循。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避免历史上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教训,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重庆涪陵区南沱镇连丰村1998年5月搬入了库区第一个移民新村,人均耕地降到0.4亩。连丰村人家家勤劳调结构,种植笋用竹、龙眼、榨菜三大经济作物,如今户户二层小楼房,取代了过去的泥墙土坯。三峡库区的农村,柑橘、草食牲畜、水产养殖、旅游等四大产业正在崛起,就地后靠农村移民去年人均纯收入已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巫山和奉节新县城,地质破碎,难找一块平地。建房下基础,往往下几十米的桩。但一栋栋高楼建起来了,两个县城里深桩之多,高边坡之多,全世界少见。涪陵金帝集团以前濒临倒闭,他们抓住移民搬迁的机遇,调整产品结构。职工们睡地铺、啃馒头,人拉肩扛完成了上千吨机器设备的搬迁……如今金帝集团已成为全国麻纺行业的排头兵。
从山区到平原、从种柑橘变成种棉花,迁到外省市的16万三峡移民已成功融入当地社会
熟悉的三峡,已成为遥远的故土;陌生的天地,变成了崭新的家园。2000年金色的秋天,一部宏伟壮丽的外迁移民交响诗,奏响了澎湃的序曲,全国十几个省市先后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外迁移民16万多人,缓解了库区安置压力。
外迁移民成为最让人牵肠的群体。从山区到平原,由种柑橘、苞谷变成种水稻、棉花,他们开始了新生活。外迁移民受到了各省市的热情欢迎。移民安置点被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给移民的土地是好田好土,移民住宅修得漂漂亮亮,连锅盆碗盏燃气灶具都一一齐备,连孩子入学,学校都指派了当地同学结对子帮扶。在所有的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地,都制定有详尽的移民帮扶计划,帮扶移民的生产生活。
哪里的人都是一样亲,哪里的水土都养一方人。外迁三峡移民纷纷把安置地政府和乡亲的关心帮扶当作再创新业的动力,很快融入当地社会,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胡运鸿,奉节县移民,年近60岁,到江西奉新县后关心当地社会发展,自订报刊、自学农业科技知识,很快掌握了种棉种瓜新技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被选为县政协委员。雷阳安,云阳县移民,来到江西永修县后,种棉花、种水稻、养猪、酿酒、开打米作坊样样都干,很快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还当上了村志愿者协会会长。李洪华,忠县移民,到山东即墨市后,既下田种地,又进城开餐馆,年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他还尽力帮助移民,录用了19名移民子女作服务员。在江苏省大丰市,移民李安春一家分得了11亩耕地。他种棉花、桑树、大棚蔬菜和果树,年收入上万元。
据统计,外迁移民中,60—70%的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外出打工,20%从事服务业,正在从生产、生活和情感上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据新华社重庆4月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