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我主张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但是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新设计我们的医改方案。”3月31日,在一个小范围的研讨会上,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抛出了新的医改处方。 李玲的建议包括几项新内容: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统筹体制改革;实行垂直的一体化管理以有效配置资源;引进国外品牌医院以加大竞争压力;发展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和服务在内的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等等。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最终设想是要利用大国优势,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
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专家认为可操作性不大
成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个设想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现行医疗体制下政出多门的弊病。李玲在《中国医疗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报告中指出,医疗卫生涉及卫生、财政、社保、发改委、商务部、药品监督、食品监督等18个部门,单靠卫生部一家,很难推动全方位的体制改革。“李玲对中国医疗体制的把脉是准确的,但开出的药方太大。”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险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生认为,在现有部门设置的既定格局下,通过一个凌驾于各部委之上的综合部门来统筹医改全局,可操作性不大。高书生曾经参加过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专题研究。他敏感地注意到,在这场持续升温的医改大讨论中,两个至关重要的部门———主管医疗卫生资源规划的发改委和主管医疗卫生投入的财政部———迄今还没有公开表态。“而恰恰是这两个部门的态度和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讨论的走向和效果。”高书生说。
建立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中心话题,与会各方争论的焦点是,政府主导下的医疗资源应该如何配置。有人在会上提出质疑,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初衷是分流三级医院的患者,然而这一预期效果目前还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高书生建议按照居民的医疗需求,建立三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家庭健康保健,主要负责预防、保健和小病防治,由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承担。费用来源一是每个家庭交纳的年费,二是财政部门的定额补助。第二个层次是以目前的社区医院或二级医疗机构为基础而组建的慢性病俱乐部,专门负责为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服务。经费来源分三块:加入俱乐部的慢性病患者的年费或会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按慢性病病种所支付的定向补助;医药研制单位的新药特药研制试验费用。第三个层次是专科和综合医院,主要负责大病、重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服务,费用包括个人交费和大病统筹等。“这一设想如能付诸实施,不但能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还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重医疗服务、轻预防保健的倾向。”高说。这一点得到了李玲的认同。中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1978年的68岁,用不到2%的世界卫生总费用解决了近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李玲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集中投向公共卫生,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重点放在农村。上海:农民工老叶住院花了5.5万元自己只需付227元在上海一家化纤公司打工的农民工老叶因患“椎管狭窄症”,住进了上海长征医院治疗,总计花了医疗费用55592.73元,而老叶本人仅需支付227元,其余均由“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承担。上海从2002年9月施行的《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在全国首创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一个个“老叶”解除了现实之困,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简称“综保”的上海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由政府强制实施,着力解决外来从业人员最关切的工伤、看病、养老三大难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用“3+1”概括了“综保”的模式: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综合保险费后,外来从业人员可以享受工伤保险、住院医疗、老年补贴三项基本待遇和日常医药费补贴待遇。目前,累计已有1.8万人次获工伤保险待遇,1.3万人次获大病医保,185.4万适龄人员领取了老年补贴。为外来工量身定制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为外来从业人员累计发放综合保险卡240多万张,卡内累计充值3.12亿元,外来从业人员在市内药店累计刷卡消费金额已达1.17亿元。“综保”作为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一,其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而非劳动者个人。按照最新的实施办法,在上海的外来从业人员,25岁以下、一级伤残者最高可获78.9万元工伤保险;过去规定需“连续缴费12个月”才可享受的老年补贴,考虑到外来劳动者高流动性的特点,修改为只要“三年内累计缴费满12个月”即可获老年补贴。从2005年4月起,上海又推出“日常医药费补贴”项目,额外对参保者提供一张药费补贴卡,并每月向卡中注入20元,外来工可持卡到全市400多家药房购药。这一制度激发了外来劳动者参加“综保”的积极性。八成外来劳动者已有了保障近年来,上海推行的“综保”日渐走向全覆盖。2003年底,参保人数为77万。2004年,上海把“新增参保量”作为对各区县政府的考核目标,当年年底参保人数就骤增为209.4万。截至2005年底,参保人数已达247.7万。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晓云说,剔除来自农村的小商贩、自由职业者等不属于“综保”范畴的数十万人群,在上海适于参保的外来从业人员约有300万。也就是说,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0%的外来劳动者得到了保障网的覆盖。
天津:51万老人、33万慢性病患者建有健康档案
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倚虹西里的钱嘉祥老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已多年了,一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社区医生王旭东除了给他治病,还经常给他讲讲保健知识。现在75岁的钱大爷病情稳定,身体状况良好。以往大家看病都往大医院跑,哪怕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也不例外,一方面人们感到看病难、看病贵,另一方面,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造成了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天津市尝试了一种卫生资源利用的新模式。天津市卫生局局长张愈说,从1992年起,他们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探索,把基层卫生院由专科医院转型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下设475个服务站和若干个服务小组,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就可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服务小组以居民家庭为服务单位,成为他们的“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卫生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医护人员根据居民需求,经常到居民家中走访,让居民感受到在社区就诊的安全、实惠,许多老人更把社区医务人员当成了亲人。截至目前,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为51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随访管理,为33万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和慢性病管理专案,对188140名高血压患者和45248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张愈说,在社区看病的费用比在大医院平均要少1/4到1/3。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了对重点人群的疾病预防,降低了发病率,从而也大大降低了由此产生的费用,减轻了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