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3月29日,记者走进朔州市工商局种子质量检验中心时,技术人员正在对随机抽来一门市部的玉米品种新单22号样品,进行质量检测。一名技术员介绍说,只有顺利通过净度、发芽率、水分等一道道“质检”关后,该门市部经销的这一玉米种子方可获准上市;一旦查出质量问题,并进一步经种子质检机构复检确认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封杀”该批种子,严禁其上市,还要对经销商依法做出查处。
目前,朔州市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所有种子经销商出售的各类主产作物种子,在上市之前,均须先过“质检”关。由朔州市工商局推出的这一新模式,着力加强对于种子质量的事前监管,筑起了一道预防假种、劣种坑农事件发生的“防火墙”。
朔州市工商局负责人认为,以往假种子之所以坑农害农,是因为缺乏有效的事先防范措施;事后查处好比“亡羊补牢”,虽说“犹未晚也”,但加强事先防范无疑更为重要,可以防患于未然。
为此,朔州市工商局大力创新种子质量监管模式,从源头上把紧了种子的“市场准入口”。去年春播前,他们分别在地处市区的朔城区和农业大县怀仁县、应县成立了3家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对全市所有登记在册的种子经销商出售的各类主产作物种子,共抽检了13类作物122个品种,检验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品种,明确规定不得上市销售。此举进一步引导和促使广大种子经销商走上了合法经营之路。
(范非 李岩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