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习俗改革刮起绿色之风
改变传统丧葬陋俗
节约大量土地资源
绿化环境保护生态
文明祭奠节省开支
本报记者 陈丽平
一片绿树葱葱的树林,一片娇艳似火的桃花。 清明节来临之际,一些市民徜徉在这绿树鲜花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眺望着远处的青山,缅怀逝去的亲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磨盘山公墓的树葬区,自2000年开始以来,共有八九十户市民选择了这个绿色方式安葬自己的亲人。
自晋文公为纪念宁被烧死也不愿伴君的介子推,将其祭日定为“清明节”以来,这一节日在我国已延续几千年,成为后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安葬逝去的亲人、在清明节寄托对逝者哀思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殡葬改革渐入人心
买一块墓地,埋葬遗体,让逝者入土为安,这在过去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这种殡葬方式,消耗大量可耕土地,直接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
5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实行火葬。50年来,实行火葬,改革土葬,丧葬改革渐入人心。
据统计,2005年,全国殡仪馆共计火化遗体450.2万具,火化率达53%,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广东等十多个省市,火化率均达到95%以上。
同时,各地在不适宜推行火葬的地区,适时进行了土葬改革。特别是通过区域规划,采用集中埋葬遗体、集中安放骨灰的方法,改变了个人随意择“宝地”、占良田、乱埋乱葬的丧葬陋俗,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海葬树葬逐渐升温
近年来,英国媒体上不时出现这样一幅广告画面:在一处鲜花盛开的绿地上,一群人抬着一个小飞机似的东西前行。仔细看下面的文字,方知是宣传新型殡葬仪式的广告。英国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国家,近年来却越来越注重殡葬方面的环保,开始流行绿色殡葬。首先是用可自行降解的纸棺材代替传统棺材,有些死者的尸体甚至不用棺材,直接用亚麻布包裹。其次,将尸体或棺木深埋地下后,上面撒上风铃草或野草的草籽,再种上一棵树,不留墓碑。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的一些固有观念也开始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型葬式。如果说,由保留遗体的土葬到不保留遗体的火化是殡葬领域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树葬就是殡葬领域的第二次革命。现在,树葬等绿色的丧葬方式在一些大中城市逐渐升温。
3月24日和25日,上海市举行了骨灰撒海活动,有近2000名市民参与,400多位死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由于报名人数源源不断,上海市有关部门决定,在4月15日增加一次骨灰撒海活动,目前已有200位死者的家属报名参加。
2005年,北京市也有近400位死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
据估算,全国每年采取撒散方式处理的骨灰,约占当年遗体火化总量的1%。
北京近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长青园,正如它的名字,园内四季花草常青,再加上清清的池塘点缀,不论远看还是近观,就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园内主要采取的安葬方式是草坪葬,不破坏整体景观。
树葬方式在太原、成都等地也得到了积极倡导。所谓树葬,就是将骨灰撒在土坑里,上植一棵树木表示纪念,不留坟头、不立碑。武汉市孝恩园公墓的树葬始于1997年,1999年发展到三百多人,现在更是猛增到一千余人。
海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型葬式,不但可以节约耕地、绿化环境,而且可以节约开支,是一种文明经济的丧葬方式,已经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逐渐在部分地区得到了推广。
鲜花绿树送故人
清明节时逢初春,天干物燥,风天较多,祭扫活动很容易引发火灾。群众在祭扫时焚烧的花圈、香蜡、纸钱等,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殡葬方式改革的同时,注重殡葬礼仪改革,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利用举行集体或家庭“追思会”等形式,努力营造文明祭奠的社会氛围。
目前,在大中城市和部分农村地区,殡仪方式上常用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代替发丧送葬,用敬献花圈代替焚香摆供,用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乐曲代替吹吹打打、鸣放鞭炮等。新的文明祭奠形式,正在伴随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逐步深入群众生活。
同时,一种文明而且环保的祭祀方式也在许多地方流行起来,那就是给故人献上一束鲜花,或在坟地旁种下一棵或几棵树。这样一些文明之举,既庄重节俭,又绿化了环境。
网络纪念馆寄托哀思
互联网如今不但走入千家万户,渗入各行各业,同时也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在清明节之际,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或远离家乡,或工作忙碌,无法到亲人墓前亲自祭扫的人,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帮助,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的一些网站上,许多网民在清明节前后在线免费为逝去的亲友建一座跨越时空的虚拟纪念馆,将逝者的个人资料输入电脑,点一支红烛、献一束鲜花、放一首歌曲,供亲朋纪念、缅怀。他们用生动的网页再现了亲人的音容笑貌、生平事迹,使他们的精神永存在浩瀚无垠的互联网上。
一些政府部门也加入到这种新型的追思活动之中。公安部政治部今年就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在清明节期间,组织网上缅怀公安英烈活动。广大民警和牺牲民警家属、战友上网访问“深情缅怀公安英烈”网页,在网上“献花”、留言、上传怀念文章,以此寄托对牺牲民警的哀思,抒发对英烈怀念和崇敬之情。
通过网络,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既不占用土地,所花费用也很低廉。不仅可以丰富追思的内容、开拓追思的空间,而且不必集中在清明节前后几天赶着去扫墓,使清明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在网络时代得到更好的继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悼念故人,方式有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其实是寄托心中的思念。但愿有更多的人走上绿色殡葬、文明祭扫之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真正还清明节以清明。
本网北京4月4日讯(责任编辑 郑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