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种菜,还是咱这‘出口菜’,好销多挣钱啊!”4月4日,康平县西关镇农民的大棚里,几位摘菜的农民有说有笑地唠着。
彩椒出口为农民赚“外汇”
“你说,前几年咋就不知道种出口菜呢!”“可不,就是年年种大苞米,忙活一年收一车,不值几个钱。 ”农民张利伟,边摘菜,边唠叨。她爱人,一应一答地接过话茬。
在一溜大棚内,农民有的在采摘彩椒,有的忙着包装。市农产品出口办主任张怀德说,这是专门为俄罗斯客商生产的订单菜,每周出口一个保温箱(30吨)。这不,农民正为明天出口的货忙碌呢!
俄罗斯地处欧洲及远东,因地理条件限制,蔬菜产品一直依赖进口。因为中国是近邻,能满足该国需求的农产品,所以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蔬菜。
在俄罗斯人通过黑龙江口岸,大量进口番茄、元葱、土豆等中国蔬菜的时候,这一机遇被沈阳农民抓住了,并不失时机地和俄进口商进行对接、洽谈,终于掌握了俄罗斯市场的供求信息,拿回了蔬菜订单。
现在,康平县西关镇有600棚彩椒出口俄罗斯,总量达240多万公斤。全市像这样上规模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今年将由170万亩发展到200多万亩;农产品出口创汇可达2亿多美元,将占据俄罗斯远东30%以上的进口市场份额。
标准化生产打“出口牌”
“沈阳是蔬菜调出大市,去年,市里确定要立足日、韩、俄及欧洲农产品市场,按照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的要求,加速推进农业国际化。为此,市里举办了农产品出口培训班,对生产出口产品的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并到牡丹江直接和出口商进行对接洽谈,签订出口生产合同60多项,落实生产基地34250亩,实现农产品出口12.6万吨,总值9亿多元。”市农产品出口办负责人张怀德,如数家珍地说。
为了瞄准俄罗斯等国农产品市场的标准化要求,全市引进64个新品种,进行标准化生产,在八个区县建立了农产品出口工作站。辽中的于家房乡是市出口茄子基地,新民市大民屯镇是西红柿出口基地,由于这些基地规模较大,每天都有一个保温箱的蔬菜直发俄罗斯。
组建联合体推动农产品出口
为了在“开放年”里让沈阳的蔬菜更多地走出沈阳、走出国门,我市组建了由美国“三村踏圃”、黑龙江省“中俄果蔬集散中心”、沈阳天航农业信息中心、沈阳市维生种苗等企业组成的出口联合体,实现农产品由签订合同、工厂化育苗、有机肥料供应、绿色生产到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营。
市里还拿出上百万元扶持重点企业开展自营出口、代营出口等对外贸易。
据介绍,全市已扶持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00多个,全市从事农产品流通人员达到5.3万人,年农产品交易量609万吨,交易额达近百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本报记者赵永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