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美娘借伞
刘无双赠珠
艺术家在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场演示武强年画印制过程。
苗春 摄武强古版年画
武强古版年画
有500多年历史的河北武强年画,明清兴旺时销售量每年可达一亿对开张。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到哪一方”、“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比不上武强一南关”的歌谣,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武强年画业的辉煌与兴盛。据记载,清末民初,武强县南关画业一条街尚有字号可查的画店有144家,“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周边开年画作坊的还有69个村庄,1587个民间作坊从事画业生产;在山西、陕西、东北等外地还设有180多处武强年画印刷点和批发庄,武强年画销售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武强年画以梨木刻版,采用黑、红、绿、黄、紫、粉几色套印,线条粗犷,画面紧凑,色彩强烈,有很强的装饰性。在民间,年关将近,买年画、贴年画是像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那样必不可少的年俗。正如著名作家铁凝所写的那样:“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便是武强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妍,直至每一个村子里的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这些被年画装点起来的村子和人家,整整一年的夙愿才算满足了。少了年画,这些黄土平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
然而,作为农耕文化杰出代表的武强年画,和其他各地年画一样,随着农耕社会的日趋瓦解,随着城乡生活需求的现代化,随着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文化形式的普及和提高,成为越走越远的墙上“风景”。近些年来,武强年画作坊已寥寥无几,年前在集市上卖传统年画的也已成为凤毛麟角;过年在雪白的墙上张贴传统年画的更是十分罕见。
冯骥才考察武强年画时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巩特先生一行考察武强年画,称武强年画是“东方圣经图解”……评价归评价,赞赏归赞赏,美好的回忆归美好的回忆,作为越走越远的墙上“风景”——武强年画,怎样才能在喝彩声中不致“安乐死”?这是武强县委、县政府和年画世家们直接面对的现实。城乡居室条件的变化,世人审美观念的变化,那种“土”味十足的农耕文化几乎不免“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它的艺术内涵、特色,它所包含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却不该消亡,应该在传承中发展嬗变为包含原汁原味的“新酒”。基于这种思想,武强县围绕武强年画向何处去,走出了一步步与时俱进的新棋。
——建立武强年画博物馆。武强县从抢救和保护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出发,以“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的不懈精神,先后在民间征集历代年画古版3500多件,年画资料6000多件,其中国宝级13件,国家一级文物4件,不仅建起全国第一家年画博物馆,而且建成当今国内外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年画博物馆,馆内还设有展示传统年画刻版、印刷等工艺流程的作坊,近年来已接待方方面面的参观者60多万人。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武强年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各地和世界的新使者。近年来,武强在接待47个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考察、参观的同时,还通过武强年画进故宫和中国美术馆展览、展销及组织年画艺人到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展览、展销武强年画,扩大其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奥地利画家燕珊女士在出版一本名为《福》的画集时,就采用武强年画《赵州石桥》作为封面。
——借鉴传统艺术精粹,大力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产品。武强年画博物馆、武强年画社的艺人根据市场需求,不仅开发出木版年画挂历、装裱画片、轴画、册页和鼻烟壶、彩盘、灯方画集等多种适合城乡装饰用的新型工艺品,还和国家邮政部门接连开发出武强年画邮资信封、武强年画集邮册、武强年画十二生肖年画实贴信封。
——积极孵化新的年画工艺品作坊,大力开发具有传统年画艺术特色的旅游礼品和中外游客的收藏品。自从武强年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后,随着中外游客的增多,武强涌现出“德艺斋”、“聚文堂”、“趣墨轩”、“民艺苑”等一批新的画业作坊,使传统年画在“脱胎换骨”中晋档升级,在城乡生活中占有新的一席之地。
——采用新的媒介,寻求新的欣赏形式。武强通过广播电视部门,把武强年画录制成专题艺术片,除电视台在年节向观众播出外,还由有关部门制成VCD光盘,用现代化传播形式满足人们对武强年画的喜爱。
年画,何必只求过年用?年画,何必只往墙上贴?作为世世代代不离墙上“风景”的民俗用品,年画以新的艺术形式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又焕发出新的生机。2003年10月,武强年画被定为全国首批十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一;2005年10月,武强年画被河北省确定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选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武强年画一定会在时过境迁之后再现新的光彩。 | |
|